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东唐再续> 东唐再续_分卷阅读_8

东唐再续_分卷阅读_8

  此事至少要从广明元年(880年)说起。这一年十一月,王重荣以河中都虞候的身份作乱,由于这个时代朝廷已经对这种事情见怪不怪,所以不久即得到朝廷承认,命为留后,次年(中和元年,881年)四月便被诏命为河中节度使。重荣任留后及节帅同时,就尽占盐租,所以后来大宦官田令孜作为“观军容使”却没钱养兵,就请朝廷收回两池盐利,结果引起一场大战。
  当时在明元年间,黄巢入华州,河中留后王重荣曾经请降于贼,但由于黄巢贼军勒索巨量财物,又欲在河中征兵,王重荣忍无可忍,不久即发兵相拒。时黄巢遣使调发河中,前后数百人,吏民不胜其苦。王重荣就对手下说:“我为了不使巢贼祸害河中,忍辱负重,屈节以事贼,哪知道现在黄巢不仅要钱要粮,又要在我河中征兵,我若依旧如他所愿,今后吾亡无日矣!不如发兵拒之。”众皆以为然,于是将黄巢使者全部杀之。
  王重荣抗拒黄巢,正是因其不欲将盐利供黄巢随意索取。此后王重荣与王处存结盟,扎营于渭北,但仍不足以抵抗,想来想去,觉得沙陀精骑战力甚强,不如联合沙陀人。于是就有了与沙陀李克用军的初次联合。
  具体情况是这样:当时黄巢兵势尚强,王重荣日夜担心,便跟行营都监、大宦官杨复光说:“臣贼则负国,讨贼则力不足,奈何?”
  杨复光出了个主意,说道:“雁门李仆射,骁勇,有强兵,其家尊与吾先人尝共事亲善,彼亦有殉国之志;所以不至者,以与河东结隙耳。诚以朝旨谕郑公(指郑从谠,时河东节度使,无风个人认为此人可算能臣了)而召之,必来,来则贼不足平矣!”东面宣慰使王徽亦以为然。时王铎在河中,乃以墨敕召李克用,谕郑从谠。果不其然,十二月,李克用领兵四万至河中。
  李克用的沙陀精骑战力非同等闲,他于次年正月领兵出河中,不久即打败黄巢兵将,与诸镇兵会于长安,并大战渭桥,乘胜追击,结果是“京师平,克用功第一。”
  不过李克用的沙陀兵虽为平黄巢的主力,但他所以能够顺利济河入关,实赖有王重荣的全力支持。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卷六《解县新城碑》于此有“但既逼寇仇,且当津要,车徒遝至,竟赴齐盟;戎夏骏驱,共匡京室;虑风迴于原燎,竭日费于云屯;辑睦允谐,供储克赡,栋持广厦,鼎镇厚坤;始以一城之危,抗移国之盗,竟以数郡之力,壮勤王之师;勋复旧都,庆延殊渥”的描述,其于王重荣兴复唐室之功不无溢美。
  但说到借道诸镇,使“戎夏骏驱,共匡京室”,及竭财赡军,“竟以数郡之力,壮勤王之师”未必不是事实。而河中两池盐利于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至于说盐利究竟有多大,竟然能做这么多事?
  简而言之,唐朝朝廷的赋税,有一半出自盐税,而河中解池、安邑两大盐池之利,足足占了唐廷赋税的六分之一!
  唐朝廷相继以李都、王重荣为河中节度使兼两池榷盐使,最开始或是出于盐池武装保卫之需,后来则出于无奈。王重荣出任蒲帅并非出自朝廷意愿,但王重荣任节度使前期,仍对盐池有所建设,并因与黄巢作战及与李克用联合而间接地将盐利赡给了朝廷。
  王重荣这时主要干了两件事:一是修建新城,二是“纳款帅臣”,两件事都是为了保卫盐池。
  但十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新城筑好后,王重荣竟“旋陟上台,恳辞剧务”,以致“榷盐使韦雍,检律在公;巡官王慤,琢磨效用,与植将及商人等,联状同诣所居,沥恳至于垂涕”。此榷盐使与巡官不知是否仍为朝廷虚设,但他们听命于王重荣却是肯定的。所谓“恳辞剧务”云云,自然不过是姿态,王重荣仍是盐池的主宰者。
  所以说,王重荣中和年间同意结好李克用,自有其“交获利济”、保卫城池的考虑,而促成二者交好的则是行营都监杨复光。
  杨复光是使王重荣与李克用结盟的策划者、中间人。因此,他与河中镇及王重荣关系良好。在盐利方面,他的作用或者不能与乾符中年的吴承泌相比,但他在处理河中与朝廷关系方面既然能够成功,则其在盐利的使用方面,也就必然会有所协调。虽然,此事需要以姑息和承认王重荣的权力为代价,但既能将盐利用于平定黄巢,则如果说唐廷彼时仍能通过“宦官——藩镇”而间接获取盐利,以此时唐朝朝廷之虚弱而言,能够有这样的结果,应该说已经很算是很不错了。
  然而糟糕的是,光启元年,这一平衡就被打破,这不仅是由于僖宗还朝,南衙北司的供应增加,也是由于杨复光本人的死亡。
  僖宗中和三年,杨复光卒于河中,史书记载说“复光慷慨喜忠义,善抚士卒,军中恸哭累日。八都将鹿晏弘等各以其众散去。田令孜素畏忌之,闻其卒,甚喜,因摈斥其兄枢密使杨复恭为飞龙使。令孜专权,人莫之与抗,惟复恭数与之争得失,故令孜恶之,复恭因称疾归蓝田。”
  杨复光之死与其兄复恭被斥,直接断绝了朝廷与河中的联系。田令孜作为复光兄弟的对立面,与王重荣关系恶劣,于是原本就故有的盐利之争,迅速出现升级。
  到了光启元年七月,田令孜勾结邠宁节度使朱玫和凤翔节度使李昌符讨伐王重荣,直接导致王重荣与李克用再度联合,以讨伐田令孜为名抗拒朝廷。其年十二月,李克用与王重荣合兵打败朱玫、李昌符之军于沙苑。令孜奉僖宗出奔凤翔。危难之际,朝廷不得不再次起用杨复恭为枢密使,以此来缓和与河中、河东的关系。
  “光启二年正月,僖宗驻跸宝鸡,武皇自河中遣使上章,请车驾还京……朱玫于凤翔立嗣襄王煴为帝,以伪诏赐武皇。武皇燔之,械其使,驰檄诸方镇,遣使奉表于行在。”
  “杨复恭兄弟于河中、太原有破贼连衡之旧,乃奏谏议大夫刘崇望赍诏宣谕,达复恭之旨。王重荣、李克用欣然听命,寻遣使贡奉,献缣十万匹,愿杀朱玫自赎。”
  这两则记载显示,杨复恭与杨复光同样,在勾通朝廷与河中、河东的关系方面,起了颇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才会有王重荣、李克用“幡然改图”及“献缣朝廷”之举。所以说在唐朝,尤其是玄宗朝之后,宦官的能量不可谓不大。
  但杨氏兄弟既然与田令孜为朝中对立的两派宦官势力,则由他们与河中、凤翔等的关系,又可知宦官勾结藩镇,致其派系矛盾已演化为朝廷与藩镇、及藩镇与藩镇间的战争。这些战争既以盐利为导火索,则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是盐的战争。
  而自此后,唐朝廷在盐利方面外则受制藩镇,内则听命宦官。光启二年杨复恭代田令孜为神策军使后,同样占取了朝廷盐利大权。
  因为僖宗中和三年,唐朝以李克用平定黄巢,任为河东节度使,从此河中、河东两镇唇齿相依,关系更加密切。所以李克用才会协同王重荣讨伐田令孜,而后他助朝廷反正,其意实在朱温。光启二年六月,李克用上表“方发兵济河,除逆党,迎车驾,愿诏诸道与臣协力”,然表“犹以朱全忠为言,上使杨复恭以书谕之云:‘俟三辅事宁,别有进止。’”这说明他正是要以勤王为代价,换取朝廷对他讨朱的支持。
  光启三年六月,王重荣为部将常行儒所杀。王重荣的兄长、时任陕虢节度使王重盈继任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之子王珙任陕虢节度留后,这其中都有李克用出力相助。
  须知此时李克用兵威震慑天下,唐廷在大多数时候,其实只能被迫听命于李克用。为了摆脱李克用及其朝中之党杨复恭的控制,昭宗即位后,一见朱全忠、李匡威、郝连铎等诸镇请求联军共讨李克用,立即接受宰相张濬、孔纬建议,以朱全忠为援讨伐李克用。
  因为这一连串事件,乃是事事相关,是以李曜早就认为,唐廷讨伐李克用这件事依旧会如期发生,至于此战最后的结果是不是依旧如“历史”一般,他就不知道了,自己这个小蝴蝶到底扇没扇翅膀,风力有多强,他现在完全不能确定。
  又是一个多月过去,这天下午,李曜正在自己房中练字,赵颖儿忽然从外面匆匆进来,唤道:“五郎君,阿郎有请!”
  李曜应了一声,起身走到门边,一边穿靴,一边问:“可知何事?”
  赵颖儿道:“听说朝廷削了节帅旌节,并会诸镇大军来伐。”
  李曜双眉猛然一扬!
  来了,果然来了,唐帝李晔终于趁李克用兵力最疲之时,想要击败这天下第一强藩,再立中央威严了。
  李曜立刻赶到花厅,便看见李衎跪坐上首,下首左右,一边是三个李晡,另一边则正是终于从北地归来半月之久的大兄李暄。
  “见过父亲,见过大兄、三兄。”李曜上前,依着礼数先做足了姿态。
  李衎“嗯”了一声,道:“坐吧。”
  李曜在最下首坐下,轻轻瞥了一眼李暄和李晡。李暄也正朝他看过来,两人对视,李暄微微露出一丝笑容,便收回了目光。李晡则把头偏到一旁,根本没朝李曜看来。
  此时李衎沉声说道:“为父方才去了李使君府上。今日李使君府中名为设宴,实则暗伏甲士,尔等兄弟可知,其所为何事?”
  李晡看了看李暄,见他正在沉吟,无所谓地道:“李克恭贪财暴虐,莫不是嫌我代州各大家族敬献不足,召集甲士胁迫耶耶与各家主,以便勒索财货?”
  李衎面无表情,却把目光投向李暄,问道:“大郎,你以为呢?”
  李暄想了想,蹙眉道:“李使君虽则爱财,但代州毕竟是节帅故地(李克用曾任代州刺史),若如三弟所言这般对待各家,实乃取祸之道,儿不以为然。只是他究竟为何这般作态,儿一时亦难以逆料。”
  李衎微微失望,又转头问李曜:“五郎呢,你如何看?”
  李曜假装沉吟片刻,才道:“四月时,赫连云州、李幽州联名上表请讨伐节帅。汴帅朱全忠亦请朝廷命大臣为统帅,率河北三镇及汴军共征河东……儿曾听人言,张相公常自比谢安、裴度,以功名为己任,劝天子强兵以服天下,朝廷于是于京师募兵,至十万人。汴帅等表至朝廷,陛下曾命群臣集议……此事结论如何,我等僻居代州,自然不知,然则儿观张、孔二位相公平日之志,窃以为二相必然劝陛下兴兵伐晋。若果如此,李使君乃是节帅胞弟,为避免代州陷入动荡,召集代州名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震之以威,就全然说得过去了。”
  李衎闻之动容:“我儿竟有如此眼光!不错,此番李使君相召我等,便是为此一事。朝廷已然下旨,诏削节帅官爵,并会同诸镇,起五十万大军,自东南西北四面攻来!”
  李晡大吃一惊,失声道:“糟糕,我家为节帅制造兵器,若是大军攻来,只怕吃罪不小!这却如何是好?”
  李暄虽也吃惊,但却忽然想起一件事:“朝廷如何能有五十万大军?这五十万大军之中,到底有几成是真?”
  李衎摇了摇头:“朝廷与诸藩有兵几何,为父又如何得知?”
  他这话话音刚落,便听见李曜笑道:“所谓五十万大军,不过诈称而已。我意朝廷出兵至多五六万人,燕帅与郝连云州均与节帅交兵数载,损失匪小,此番至多出兵五万。而被朝廷视为强援的汴帅朱全忠,此刻正在山东用兵,于河东能出兵两万便已了不得了。至于镇国、静难、凤翔、保大、定难等军,不过是墙头草两边倒。若是官军大胜,则这诸镇之兵必然群起而攻,若是官军败绩,则此等诸镇,必然不战而走,不复为节帅所忧。如此来看,节帅眼下看似危险,实则大有可为。”
  李晡最看不得李曜出风头,一听他说得这般轻描淡写,不禁冷哼一声:“你倒是说得轻松,就算兵力方面就是这般,那官军至少也有二十万,节帅麾下虽多骁勇,有如何解此四面之围?”
  李曜现在根本没把李晡放在眼里,闻言轻轻一笑:“三兄谬矣。我若为节帅,当兵分二路,一路北上击李匡威、郝连铎,解北面之忧;一路南下,伺机击破汴帅及朝廷大军,则诸镇自然退避。如此大围可解,河东仍呈深固不摇之势。”
  李晡刚发出一声冷笑,还没来得及说话,李衎却突然问道:“五郎,依你所言,节帅便要将本已有限之兵力分为两路,如此一来,南北二路兵力均不如人,如此岂能稳操胜券?”
  李曜点了点头:“好教父亲知晓,一军强弱,不在人数多寡,而首在将帅之能,次在兵士之勇。节帅麾下沙陀精骑无需赘言,乃是天下强兵,即便汉军,亦久经沙场,非是朝廷新军所能及。而说到将领,节帅麾下能人多矣!如今又是为保身家性命之战,同仇敌忾之下,如何不能胜之?”
  李衎闻言大喜:“五郎机敏,竟甚知兵,如此为父有一件要事,正好交与你去办!”
  李曜微微一怔,问道:“不知父亲所谓何事?”
  李衎眼神微微一躲,道:“前次节帅命我打造五千把马刀,如今已然完工,李使君今日却道,节帅府已传下帅令,命我李家将这批马刀改运晋州。你大兄前次北上,前后耽搁近半年,如今归宅不过半月,为父实不忍他再操劳。你三兄……也不如你稳妥,又要在家读书,思来想去,也只有你最合适了。”
  李曜心中大怒:“老子刚才说的那番话可是‘历史的必然’,李克用必然会派一路兵马南下,可那朝廷大军也必然一路北上!这两军按距离算,十有八九会在晋州(今临汾)相遇,这个时候老子带着一帮家丁去送兵器,这不是肉包子打狗么!你舍不得两个嫡子,就派我这个庶子前去送死?老子就这么该死?”
  第011章 河边安扎
  “郎君,我方才找竹儿姐姐问了,阿娘说明日郎君南下之后,她便去五台山上香许愿,回家吃斋念佛,求菩萨保佑郎君平安。颖儿……颖儿也想跟阿娘同去。郎君,你帮颖儿给阿娘说一声好么?”赵颖儿坐在李曜身边小声说道。
  李曜叹了口气:“你自己去说便是,就说我同意的。”
  赵颖儿鼻子一酸,忍不住道:“郎君,阿郎怎么……你,你怎么不推辞掉?”
  李曜苦笑道:“推辞?怎么推辞?这是五千柄马刀啊,若是不能按时送达,节帅追究下来,我李家可能担当得起?”
  赵颖儿不服道:“那也未必就非得要郎君你去呀!就算大郎君奔波劳累,此番不要他去,那三郎君怎么不能去?前次若非郎君你想出流水线作业的法子,眼下……如今这等兵凶战危之时,阿郎还让你去晋州……”
  “好了好了,别再说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李曜挤出一个笑容:“节帅麾下,将材济济,张浚虽是朝廷宰相,却从未经历兵事,此番南线之战,我料定朝廷必败。我此去只须小心谨慎,不踏入敌军范围,也不会有甚危险。”
  “可是……”赵颖儿想了想:“每次一有战事,便总有些山贼草寇趁机浑水摸鱼,郎君此番南下,要运送五千柄战刀,车队庞大,万一遇上这些贼人,却该如何是好?”
  说实话李曜还真没考虑过这一点,此时一听赵颖儿说起,顿时也微微犹豫了一下,但很快摇头:“山贼草寇都是欺软怕硬之辈,我此去至少要带近两百家丁,真有那些贼人前来剪径,拿了马刀来抵抗就是。那些山贼草寇又没什么坚甲利器,一见我等有这等利器在手,如何还敢乱来?你只管放心便是,真要有这等不长眼睛的蟊贼,你家郎君也不是骑不得劣马、开不得硬弓的文弱书生,届时倒要叫他们尝尝本郎君的手段!”
  赵颖儿嘴唇一动,似乎想说什么,终究忍住,只道:“郎君既有庙算,颖儿自是信的,只是郎君毕竟没有独自带领商队出过远门,此番又是去那等临战之地,身边总得有个把既信得过,又孔武有力的亲近之人跟着,如此则即便事有不谐,庶几可免困厄。”
  “嗯?你是说……”
  “郎君,你把憨哥儿带上吧。憨哥儿虽然拙于言辞,但对郎君你一片忠心,他又力大无比,万一有个什么危急,也定能护卫郎君万全。”
  李曜有些好笑,摇头道:“他力气是不小,可也没学过什么武,真要是有事,他哪能护得到我?此事……”
  “郎君~~!”赵颖儿撅起小嘴,伸手摇了摇李曜的手臂。
  “好吧好吧,带上就带上,怕了你了。”李曜无奈地苦笑一下,伸出食指在赵颖儿鼻尖上轻轻一点,这等超萌美少女撒娇,谁忍心拒绝谁是玻璃……
  赵颖儿却没料到李曜忽然做出这样一个举动,一张小脸瞬间涨得通红,贝齿轻咬朱唇,毫无杀伤力地瞪了李曜一眼,真个是欲语还嗔,好不动人。
  --------------------
  雨后初晴,天光乍现。天地间的景色仿佛镀过一层薄金,又仿佛漫洒了无数宝珠,晶晶亮亮,耀眼刺目。
  官道之上,一行两百来人的商队正缓缓南行,打头的两骑,走得甚是轻闲,仿佛信马由缰一般,悠然而行。
  马上二人,一人身穿黑色圆领窄袖衫袍常服,这圆衫的下摆膝盖处缀一横阑,阑下连接裳,类似于深衣,所以也叫做阑衫;腰围精钢九环革带,穿黑色鹿皮靴,戴短翅硬脚幞头。
  此人身材高大匀称,狼腰猿臂,若抵近细看,则可见其朗目如星,眉似墨刃,口如朱色菱角,若能再蓄美髯,当真俊雅之极。然则最可称奇之处,乃是此人鼻梁之高挺大异常人,反倒犹如西域胡人一般。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代州李家五郎李曜李正阳。
  另外一人,身穿灰布常服,由于唐朝男子装束样式不多,此人也是幞头袍衫打扮,只是幞头用了价格便宜的软脚幞头,而袍衫布料也只是寻常粗布。此人虽然魁梧异常,面上却无丝毫英武之气,反倒有些憨痴,不是李曜身边的跟班憨娃儿又能是谁?
  此时二人骑在马上领队前行,憨娃儿虽然憨痴,但作为专业马夫之子,却是很清楚自己的身份,稳稳地驾着自己的马儿。他骑术极佳,不论李曜速度是快是慢,他这匹马总是不快不慢不多不少地只差李曜半个马身。
  李曜此刻脸色不是很好,坐在马上一句话也不说,憨娃儿本就拙于言辞,自然更不会多话。后面商队的脚夫家丁见李五郎面色不佳,自然也没有人触他的霉头。李五郎在家中的地位或许不高,可经过流水线作业一事以来,在这些下人们心中却也逐渐有了些地位。
  整个队伍就这么闷声不吭地走了不知多久,李曜忽然指着前头一条河流朝身后问道:“卢三,前方那河水,可是浊漳水?”
  卢三者,指的是卢家行三,唐时称呼熟悉之人,多以姓加排行称之。
  身后商队中一名领头之人,约莫五十多岁的小老头拱手答话:“好教郎君知晓,前方正是浊漳水。过了这浊漳水,再走六十里便到潞州。”唐时老仆多称呼少主人为郎君,卢三乃是李衎使唤了多年的仆人,所以称呼李曜为郎君,这可不是后来妻子称呼丈夫的那个“郎君”。
  李曜立刻扬眉,道:“甚好,大伙儿加把劲,今日再走二十里,明日午后便可到潞州交差。”
  他此言一出,身后商队顿时一阵轻微地躁动,卢三犹豫一下,婉言劝道:“郎君,今日天色已然将晚,再走二十里只怕不易。再者,前方并无渡口船家,还须费时寻找……等过了这浊漳水去,又须得三十多里方有村落,今日无论如何是赶不及的了。既然如此,不如就在这浊漳水边安扎住宿,一则就着水源,诸事方便,二则明日一早出发,午时正可赶到三十里外那村落暂歇……左右不过明晚之前可至潞州,何须急于一时?”
  李曜眉头一皱,本想说什么,转头一看身后脚夫家丁们的神情,又改变了主意,笑了笑道:“卢三说的是,是某过于心急了,既然如此,那大家便最后加把劲,到了浊漳河边,找个方便之处安扎。不过某先提醒一句:如今潞帅易位,潞州未必安妥,朝廷又将兴兵讨伐,某闻汴帅朱令公已然派兵北上,此时未知其军以至何处……我等既然奉命运送军械与潞帅,当须小心谨慎,不可轻忽。今夜安扎,须得安排人手夜间放哨。我意夜分三班,每班十人,两人一组,五路巡视……当然,既是夜班辛苦,巡夜之人均有额外打赏,每人百文,回代州后发放。”
  原本李曜说要夜巡,许多家丁脚夫面色不豫,但再一听,一夜分成三班,每人竟能得一百文钱,这点不悦立即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一个个争先恐后表示自己精神极佳,每天晚上都兴奋得睡不着觉,正好适合巡夜,要是五郎你不肯,那俺晚上可是要梦游的……
  李曜深明领导不可下一线的道理,以免出了事没有转圜余地,自然不会亲自选人,于是交代卢三这个长期跑商路的领队去挑选一些谨慎稳重的人出来,按他说的法子安排守夜巡逻。卢三带队十几年,这点小事自然不需李曜多虑,很快就安排妥当。
  当下一行商队赶到浊漳河边,李曜一边安排安扎,一边派熟悉这边地界的家仆寻找渡口,与渡口船家商议明日运渡之事。此时可没有什么跨河大桥,这种商队渡河都只能找渡口以船运之。
  李曜虽然迫于稳定商队人心着想而勉强答应安扎,但是心中却很清楚,此番来潞州实在不见得是什么好事。眼下深得潞州军民爱戴的前潞帅李克修已死,李克用任命的新潞帅正是前代州刺史、兼领决胜军使的李克恭李使君。这位新潞帅在代州任上做他的李使君时,名声就十分糟糕,此时身登一方节帅宝座,暴虐贪婪之心必然更盛,在潞州必然出事——当然,李曜会这么肯定,也是因为历史上早有记载。
  事情是这么回事:今年二月,朝廷加封朱全忠兼中书令的同时,李克用率兵攻打云州防御使赫连铎,攻克云州东城。赫连铎于是向卢龙节度使李匡威请求救援,李匡威很讲义气——其实是深知唇亡齿寒之理——立刻率军三万赶赴云州救援。二十日,河东将领安金俊在激战中被流箭击中身亡,万胜军使申信向赫连铎投降,就在这时候,又恰好有幽州的卢龙军赶来,李克用无奈之下,只好率领人马返回太原。
  此后,李克用顺道南下巡视潞州,因为昭义节度使李克修平日里质朴节俭,加之李克用虽为河东节帅,但对内来说却也是他的堂兄而不是外人,所以在招待李克用的酒食及其他用品方面就有些不够丰厚。没料到李克用误会了,认为李克修对己不恭而恼怒,不仅辱骂了他,还将其笞打(用荆条抽打,是唐时处罚犯人最轻的一种刑罚)。李克修再怎么说也是一方节帅,受到如此羞辱,自然羞愧怨愤,不想竟致身患重病。
  才到了三月,潞帅李克修就这么因为郁闷而死掉了。李克用惊愕之余,潞州也不能丢掉不是?于是上呈表章,任命他的弟弟代州刺史兼决胜军使李克恭为昭义留后。
  所谓留后,乃是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玄宗时,宰相或大臣遥领节度使,节度使出征或入朝,常置留后知节度事,以后成为惯例。安史之乱后,藩镇跋扈,河北三镇和淄青、淮西诸镇的节度使多于临死时遗表请以子弟为留后;也有节度使死后,军中拥立他的子弟或大将为留后的。朝廷有时予以承认,随后即正授节度使;有时不予承认,另授节度使,往往导致战争。地位略次于节度使的观察使,也在缺位时置留后。
  李克用这样的强势大藩镇,潞州眼下又是他的地盘,他任命自己的弟弟做留后再上表,朝廷自然只能予以承认,难道还不同意不成?
  但是接下来,赫连铎、李匡威上表请求讨伐李克用的表章却到了长安。与此同时,朱温这个李克用的宿敌也向朝廷进言说:“李克用最终会成为国家的祸患,现在趁着他势力衰败,臣请求率领汴州、滑州、孟州三军,与河北三镇共同出兵,除掉李克用。恳求朝廷任命大臣充任统帅。”
  眼下唐廷的宰相张浚,当初是由杨复恭向朝廷引荐,并凭借杨复恭的势力得以晋升的,杨复恭后来失宠,张浚便又去依附田令孜而疏远了杨复恭。此后因为一连串的事件,田令孜逃到成都被贬,杨复恭再次得势,他对张浚自然深怀忌恨。而皇帝因为深忌杨复恭与李克用、王重荣之间的关系,知道张浚与杨复恭有怨仇,便格外地亲近倚重张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