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耽美>清和(晋江5.5万收藏)> 清和(晋江5.5万收藏)_分卷阅读_54

清和(晋江5.5万收藏)_分卷阅读_54

  如北平城西直门的守军一样,他们所求不为成败,只为一个忠字。
  七月盛夏,北方草原吹来的朔风仍带着凉意。
  燕军摆出阵型,严阵以待,这是对勇猛之士的敬意。
  “杀!”
  都指挥彭聚一马当先,手中长枪挑飞了一名燕军步卒,胯下战马却被另一名燕军斩断了马腿。马声哀鸣,彭聚摔落马下,几名燕军一同涌上,长枪齐出,却被彭聚一一格挡,在彭聚又杀伤数名燕军之后,一柄长枪猛然从他背后贯入,血从口中涌出,数杆长枪同时扎入了他的身体,彭聚大吼一声,手中长枪最后一次挥出,杀死偷袭他的一名燕军,力竭而死。
  血沿着长枪和铠甲滴落,汇成一条条小溪,染红了他脚下的大地。
  彭聚死后,孙泰也被沈瑄一刀削去了手臂,跌落马下,不愿受俘,自刎而死。
  宋忠麾下大多战死,只有极少数人受伤被俘,罕有主动投降。宋忠却被活捉,被带到燕王面前时,已是狼狈不堪,满身血污。
  “宋都督别来无恙?”
  “逆贼!”宋忠挣扎想站起身,却被两名士兵狠狠按跪在地上,“吾恨不能将你手刃!待王师一到,你这逆贼必不得好死!”
  燕王没有动怒,起兵以来,这样的辱骂他听得多了。
  不造反,他就能安稳的活下去?
  朱允炆的刀都架到了脖子上,他还要老实等着不成!
  周王代王是前车之鉴,朱棣不愿坐以待毙,也不会这么做!
  他服从老爹,也尊敬兄长,但是那个成日同腐儒谈天论地的黄口小儿,凭什么让他服气?凭什么让他跪拜?!
  他是朱元璋的儿子,生于乱世,长于军中。他最熟悉的不是孔孟之道,而是战场上的拼杀。对朱棣来说,实力代表一切!
  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这样的性格,成就了永乐大帝,造就了明初盛世。
  面前的敌人很多,宋忠不是第一个,更不会是最后一个。
  朱棣笑了,笑容里带着属于王者的豪迈,走上了这条路,他就不会回头,也不能回头!
  “宋都督高义,孤成全你!”
  “逆贼!”
  宋忠仍在高声叫骂,朱棣却不再看他,“瑄儿,你亲自送宋都督一程。”
  “遵令!”
  宋忠被拉出帐外,在营门之前,沈瑄亲手执刀,宋忠恨道:“当初,老夫该亲手杀了你!”
  刀光闪过,失去了头颅的身体倒在地上,断颈中仍不断喷涌出鲜血。
  孟清和看着死去的宋忠,并不如想象中的高兴,甚至没有在城下骂人时的爽快。
  他不愿去想为什么,也不能去想。
  只是看着沈瑄,对上那双黑色的眸子,心突然变得沉静。
  走上这条路,是他自己的选择。
  既然选了,就不能后悔!
  宋忠战败的消息传到南京,朝廷再次震动。
  没人认为宋忠能战胜燕王,却也没想到他会败得这么快。
  伴随着宋忠的死讯,还有通州,蓟州,遵化,永平相继失陷的消息。
  建文帝当即下令,征讨燕王的大军即刻出发。不能等了,火烧眉毛了,再等燕王就要打到南京了。
  大军尚未全部集结,粮草骡马也集中有限,可皇帝下令,佩大将军印的长兴侯耿炳文也不能有二话。
  为激励士气,建文帝亲自送耿炳文出征。但对耿炳文和军中将领来说,他来了,真不如不来!
  皇帝当着众人的面,竟然说出一句“勿使朕背负杀亲之名。”
  听听,这叫什么话?
  不杀亲,就是不杀燕王。
  皇帝亲口下令不能伤害对方主帅,这仗还怎么打?
  耿炳文无语了,他开始后悔,怎么没早点退休,偏要摊上这么件事!
  可皇帝金口玉言,不能不听。
  长兴侯只能长叹一声,在建文帝的殷切期盼中,带领号称三十万,实际只有十三万的朝廷军队,满怀心事的出发了。
  第五十二章 受到惊吓的孟佥事
  朝廷大军出发不久,消息就传到了燕王耳中。包括统兵将领,大军人数,甚至连建文帝送大军出征时说的那句话,都清楚明白的写在纸上,送到燕王面前。
  “一门之内,自极兵威,不祥之极。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毋使朕有杀亲之名。”
  看到此言,燕王只有冷笑。
  他这个侄子读书读傻了,如此自作聪明,当真是愚蠢至极。老爹没教过他的东西,做叔叔的应该教一教,做了婊子就别想立牌坊,想占便宜总得付出代价。
  当即派人前往南京,与送出消息的人秘密联络,随时关注朝廷动向。
  自燕王举兵,北平城内的朝廷耳目几乎被杀得一干二净,还活着的多倒戈燕王成了反贼。
  燕王妃也知道自己兄弟的立场,再没有书信写往南京。魏国公徐辉祖对北平诸事是两眼一抹黑,建文帝很难第一时间得知燕王的动向。
  燕王则不然,朝廷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由建文帝身边的宦官想方设法送出消息。有徐增寿在宫外帮忙,送信人进出南京很少受到严格的排查。
  建文帝自始至终被蒙在鼓里。即使知道,他也没有太好的办法。燕王能对王府长史教授落下屠刀,建文帝总不能把皇宫里的宦官都杀了吧?
  内宫的宦官,女官,宫女,组成的各种关系网丝毫不亚于朝廷官员之间的联系。
  燕王大范围撒网结交宦官,比起建文帝只走高端路线,高明的不只一星半点。
  此时,燕王正驻兵怀来,接到朝廷大军开拔的消息,令部下张玉,朱能,邱福等率军加快速度扫清永平,滦河等地,务必在朝廷大军到来之前构筑起一道稳固的防线。之后密信不久前驻兵大宁的陈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字里行间挑拨他同大宁都指挥卜万的关系,并许诺,若陈亨率兵来投,必将扫榻相迎。
  这种热情诚恳的态度令陈亨极为感动,很快派人回信,将大宁军队将出松亭关,过沙河,进攻遵化的消息告知了朱棣。
  燕王大喜过望,亲自执笔,又写了一封声情并茂的书信,派遣细作潜入大宁,同时下令在北平夺门战中表现不佳的何寿,领五百骑兵和一千五百步卒作势进攻大宁,与陈亨依计共同擒拿大宁都指挥卜万。
  安排好这一切,燕王于七月底回师北平。
  朝廷大军将到,他要亲自会一会被建文帝寄予厚望的长兴侯耿炳文。
  身经百战的老将就一定会旗开得胜?未必!
  他会用事实给侄子好好上一课,战争可不是书上写的那么简单。
  北平城内,朱高煦朱高燧随燕王一同出征,北平政事及燕王府内诸事多由世子朱高炽做决断。北平布政使张昺被燕王杀了,代行其责的是布政司参议李友直。李参议同燕王府纪善金忠一同进言朱高炽,可借燕王回师之机收拢民心。
  “王爷归来之日,世子当亲自出迎。王师入城,百姓必夹道相迎,民心可定矣。”
  “李参议所言甚是。”朱高炽这段时日又瘦了不少,五官变得明朗,轮廓深刻,相貌极类燕王。只是脸上时常带笑,神态间显得温和,让王府官属颇有如沐春风之感。
  思及燕王,再看世子,不免会觉得纳闷,不看长相,单论性格,当真是南辕北辙。
  送走了李友直和金忠,朱高炽摸摸肚子,立刻叫人送上茶水点心。整天都在处理政务,不得歇息,又累又饿,刚要吃点东西,李友直和金忠又找来了。
  谈的是正事,没法敷衍,碍于王府纪善在侧,更不能像往常一样想吃就吃,当真是折磨人。
  想到王府纪善,就不免想起投缳的王府教授。朱高炽自八岁起就跟随余教授学习儒家经义,对余教授极为尊重,不想他竟然投靠了建文帝。
  立场不同,朱高炽不便对余教授的死多说些什么,只能在父王要追究其亲族时劝说几句,保全他们的性命,算是尽了师徒之情。
  朱高炽肚子开始响,王安催着小宦官去取点心,“快点,世子这边等着呐!”
  仔细听着朱高炽那边的动静,见世子又在叹气,也没法劝上两句。朱高炽性格仁厚,轻易不责罚身身边伺候的人,可也不能犯了他的忌讳。没弄清世子是为政事还是其他的事情担忧之前,王安不敢轻易开口。
  自燕王出征,燕王妃担心燕王和其他两个儿子,不免对世子有些疏忽。世子妃出身不高,也难同世子说上几句知心话。
  世子整日忙着政务,心里有事也无人能够开解,瞧瞧这些日子瘦的哎!
  王安越想越是心酸,忍不住擦了一把眼泪。一边擦一边偷眼瞅着,世子看见了没?看见了?那他得再哭一会。
  做宦官这份职业,必须让上司感受到温暖,感觉到贴心,工作才会有前途。这还是某日同孟佥事交流时得到的启发。
  如今看来,很是实用。
  果然,下一刻朱高炽就叫人了,“王安,进来。”
  王安擦擦眼泪,改日得找孟佥事再好生交流一番。
  燕王抵达北平当日,朱高炽率领城内官员列队出迎。城内及附近各县百姓也涌在路边,翘首以待。
  远远的,一队衣甲鲜明的骑兵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中,燕王一马当先,朱高煦和朱高燧并未跟在他的身边,而是同沈瑄等将领走在一起。
  军中纪律严明,经过这段时间的征战,朱高煦同朱高燧脾气依旧暴烈,行事却变得稳重。
  骑兵之后,着鸳鸯战袄的步卒如一条长龙,旗帜赫赫,枪矛林立,行动间杀气凛然,空气中似有血色弥漫。
  待燕王走近,朱高炽立刻上前几步,对燕王行大礼,“儿恭迎父王凯旋!”
  他身后官员同时大礼参拜,“恭迎王爷凯旋!”
  朱棣大笑三声,纵身下马,扶起朱高炽,道:“我儿很好!”
  随后叫众人起身,“孤出征期间,劳烦诸位了。”
  “王爷过誉,臣不敢!”
  事先安排在人群中的“喊托”趁机带头高呼,恭迎王爷凯旋,王爷千岁!
  呼声带动了更多的人,从一到十,再到百,乃至千,转瞬间响彻大地。
  见到这样的场面,燕王神色间难掩激动。朱高炽趁机言道:“请父王上马,儿为父王牵马入城!”
  惊讶很快被笑容掩盖,燕王再次言道:“我儿甚好,甚好!”
  朱高煦和朱高燧看着牵马在前的朱高炽,神情微变,心中各有思量。
  孟清和身为燕山后卫指挥佥事,即便不是骑兵,也能骑马入城。策马走在沈瑄身后,身处如此气氛之中,俯视高呼的人群,心头也不免激动。
  杀一为贼,屠万成雄,难怪世人都想做皇帝。
  激动之余,却又想起了北平城中和怀来城下的惨烈与血腥。
  一将功成万骨枯,王者之路注定以鲜血和生命铺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