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耽美>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_分卷阅读_120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_分卷阅读_120

  果然是喜事!平安又惊又喜,“莫非已经找到了新的种子?”
  张东远咳嗽了一声,矜持的道,“是搜罗了那么几样,这几日才送到的。只是我不知道是做什么用,因此想请平安你也去看看。你见多识广,又多奇思妙想,或许便能看出来呢?”
  “那咱们什么时候去?”平安也很积极。
  相对于发现新的农作物种子这件事,赵璨的婚事就要往后排了。反正他自己肯定心里有数,平安即便不管也没事。
  “我看陛下今日心情好,待会儿我去告假,咱们明日就过去吧。”
  平安连连点头。
  这件事实在是意义重大。虽然还不知道张东远都弄到了些什么种子,但平安还是很激动。之后在皇帝面前当值时就总是免不了走走神,嘿嘿傻笑,很快让皇帝看出了端倪。
  “他这是怎么了?遇上了什么好事?”皇帝指着发傻气的平安问张东远。
  张东远无奈,这件事他本来是打算等确定了,或者说最好是种出了成果之后,再禀报皇帝的。免得空欢喜一场,影响自己在皇帝面前的形象。谁知道平日里那么沉得住气的平安,却在这个时候出了问题?
  这实在是因为张总管太不了解大吃货国国民的追求了。
  虽然大楚朝的美食发展得也算是不错,民间的特色小吃且不说,身在宫中平安更是吃到了许多秘制的美味,都是后世不可能吃到的。不过在食材和调味料方面,平安觉得还可以更加完善些。
  如今的大楚没有辣椒,没有西红柿,这可都是做菜调味时不可或缺的东西。除此之外,土豆,玉米这种风靡全球的物种同样没有传入大楚,实在是令人遗憾。
  最重要的是,土豆和玉米的产量极高,又不太挑剔生长环境。像沙地这种很难出作物的土地也可以种植,在粮食产量还很低甚至一部分百姓根本吃不饱的大楚,自然是十分值得推广的。
  只要一想到这些,平安怎么能够平静下来呢?
  他跟张东远是不一样的。张东远是将这些东西当做政治资本来运作,他知道这些东西好,但是更具体的事便不会再去想,反正只要自己能拿出这些东西,在皇帝面前的地位便越发巩固,话语权也会更重。
  但平安想的却是这些东西对大楚长远的影响。
  圣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所以吃饱了饭,才会有平安所谓“天下人都能读书”,开启民智,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否则的话,一切就都是空谈。
  不过既然平安暴露了,张东远觉得趁机将事情报备一番,也是好事。虽说达不到一鸣惊人的效果,但是事事都向皇帝汇报,却可以达成另外一种效果,让皇帝觉得自己可靠。
  所以他据实相告,“回陛下的话,事情是这样的……”
  这件事说来话长。张东远从很久之前开始说起,“陛下记得老奴几年前献上的能抗旱的种子吧?这也是多亏了平安的提醒,才能弄出来。如今我那里还在挑选高产的种子,只是暂时进展不大。不过这一次,是因为老奴从番人那里弄到了许多种子,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因此让平安去看看。据说其中有高产作物,若是能在我大楚种植,便是造福亿兆黎民的好事。”
  “抗旱的种子朕记得。你怎么想着去搜罗番人的种子?”皇帝问。
  张东远道,“老奴只是想着,世界之大,即便是我大楚境内,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小麦,作物尚且不同,何况是番邦之地?或许那些地方便有其他的作物,况且老奴听说番邦乃是苦寒之地,若是能在那里生长的作物,想必在我大楚也能生长,说不定还能提高产量。”
  “有理。”皇帝点头,“既如此,那朕也跟着你们去看看那些新奇的种子吧。”
  “这……是。”张东远只好点头应下。
  于是也不必等明日了,皇帝将奏折一放,便命人去做准备,他要出宫。
  等到平安从傻笑之中反应过来时,事情已经定下来了。
  张东远的庄子在京郊。这是上次他种出了抗旱的作物时,皇帝赏赐的,因为原本是皇庄,所以距离京城很近,出城之后走不到半个时辰,就到了。
  因为皇帝是微服私访,所以銮驾从省。即便如此,也是浩浩荡荡好几十人,出城时引来了不少人的关注。
  等到了庄子上,张东远即命人将种子取出来,交给平安查看。
  一共是五个袋子,就是五种作物了。平安有些激动的打开其中一个,捧出了略带白色的玉米粒,颗颗晶莹,看上去像是什么装饰品。在这异时空中见到熟悉的东西,平安差点儿喜极而泣。
  “这也是种子?”皇帝十分好奇的问。
  平安点头道,“回避下,是。”
  因为还没有种植过,他也不好多说。否则自己十岁就进宫,从哪里知道那么多东西?他弄出来的炸弹和水泥都可以说是就地取材,说不定阴差阳错就弄出来了。毕竟这时候大楚已经制窑烧砖,他不过是改良了一下配方和烧制方法而已。
  可是这番邦来的作物,他就不应该认识了。
  平安依次检查了其他的袋子,看到了西红柿种子,辣椒种子,还有一种豆类的种子,一种应该是蔬菜种子,但平安光是看的话,可分不出来到底是哪一种。
  皇帝一开始还饶有兴致的看了看,但后面的几样,看上去都不如玉米这么有趣,不免大失所望,“单是这么看,恐怕看不出是什么东西?”
  “是,所以老奴正命人平整土地,这几日就将之种下去,想来等到秋天,就能见到实物了。”张东远道。
  平安笑了一声,“张总管有所不知,”他指了指玉米,“除了这种不知是什么东西之外,其他似乎都是蔬菜瓜果类,最多三月便能成熟了,不必等到秋日。”
  “如此说来,夏天便能见分晓了?”皇帝闻言十分满意。为此还破天荒的将负责管理这里的庄头叫了过来,勉力几句。
  不过这人也是太监,并不是单纯的农民,所以见到皇帝也不算失态,倒是让皇帝龙颜大悦,更加赞赏。
  平安便也明白了张东远如此安排的意思。
  果然在哪个位置都不好混啊!不过这跟他没什么关系。见袋子里的种子并不少,便劝说皇帝在皇庄上也种一些。
  他的理由十分充分:“到时候种出了蔬菜,陛下可以赏赐给朝中亲近重臣,以示恩宠。况且种得多,到时候还可以多留种子,分送出去,明年继续推广种植,想必不几年,整个大楚便都能吃上这些东西了。岂不更是陛下的恩德?”
  第129章 隐士住在终南山
  种子没一会儿就看完了,就这么打道回府,似乎有些过于仓促。
  好在这里山野之间正是春风初至,踏青访春的好时节。所以最后张东远邀请皇帝在周围游览一番,皇帝也没有拒绝。
  对于皇帝来说,平日里难得出宫一趟。即便出来了,多数时候身边还是跟着许多人,根本不可能自在的行走。所以这个机会也算是难得。
  庄子的地理位置很好,有山有水,在附近逛了一圈,平安自己都觉得心情舒畅了许多。虽然古代的空气污染并不严重,但山里的空气跟城里的,还是不太一样。
  不过说到空气污染,自己居然是古代空气污染第一人,也不知道将来后世人生活在雾霾之中,会不会咒骂他。
  但是在当下,要发展就只能这么做。只有等到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找到、获取并使用清洁能源。前头这一步无论如何都是不能省略的,想再多也没有用。
  所以平安感叹了一会儿,就将之放下了。
  “这附近风景不错。”平安看了一会儿,指着前面不远处的一座山问,“那也是属于庄子的吗?”这时候的庄子,都会附带山林和土地,如此才能吸引佃户们在附近建房屋居住,然后租赁土地来种植。
  如果那座山是属于庄子的,那么山上的出产也就属于庄子。上山打猎或者采摘野果野菜都可以。现在正式野菜发芽的时候,如果可以的话,平安打算下次自己过来,痛快的玩一次。嗯,不带皇帝陛下……
  张东远摇头,有些惊异的看着平安,“你莫非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我应该知道?”平安有些疑惑,那是什么很重要或者说很有名气的地方吗?
  张东远说,“那就是终南山啊!”
  终南山!在平安所生活过的那个历史上,倒的确是有许多关于这个地方的传说。这里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传说尹喜为函谷关令时曾在这里夜观天象,见紫气东来。其后老子骑青牛而至,讲授《道德经》五千言,开道林之先河。此后终南山里待多隐士,许多历史名人如陶渊明,孙思邈,王重阳,吕洞宾等,均曾隐居于此。
  只是没想到,原来大楚也有?
  平安后知后觉的记起,如今的大楚其实跟他所生活过的那个时空,仍旧在同一个地球上啊。甚至春秋战国之前的历史,也是完全相同的。所以这里肯定也有老子的传说,有道德经,有道教。
  所以终南山继续成为隐居之地,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原来是终南山。”平安说,“只是曾闻其名,竟不知道原来就在京城之外。”
  说到这个,他忽然想起一个典故来。
  唐朝时,书生卢藏用因为没有考取进士,便和哥哥卢征明隐居终南山。他通过此举而贤名遍传天下,后来果然被唐中宗请入朝中做官。自此以后,许多人都效仿卢藏,隐居在终南山上,但目的并不是真的归隐,而是以求闻达。入李白杜甫这样的历史名人,也曾有过类似经历。
  后来卢藏用的好友司马承祯想退隐天台山,卢藏用建议他隐居终南山,言:“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远!”
  司马承祯答曰:“以仆所观,乃仕宦捷径耳。”
  后世遂以终南捷径来比喻追求名利或达成目的的捷径,带有讽刺意义。如果真的要隐居的话,天下那么多的名山大川为何不去,偏偏要隐居在京城门口的终南山上?
  不过,大楚显然并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典故,所以张东远对于山上隐居的士人们,还是满怀崇敬的,“终南山乃有德之士隐居之所,怎么可能被私人买下?”
  平安便面露愧色,“是我见识短浅,贻笑大方了。”
  不过,他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便不着痕迹的追问道,“不知道这山上都有哪些名士隐居?”
  “如今山上住着十几位隐士,不过最出名的,还是前朝傅家的后人傅彦先生。他今年才过天命之年,淡泊名利,只一心为经义作注疏。如今已是著作等身,令人钦佩。此外几位名士,也多与他交接,各有所长。”张东远还没有说话,皇帝已经开口道。
  这贤达的名声都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去了,平安越发的觉得这些人未必就真的那么坚定的想要隐居。或许他们未必想入朝为官,但是对于“青史留名”这种文人的终极梦想,显然不会一点野心都没有。
  有野心就好。就怕他们真的淡泊名利,住在这山上就不愿意离开了。只要心里还有想法,那就有运作的余地嘛。
  平安这么想着,便问,“陛下莫非不曾下诏,延请这些名士入朝为官?”
  皇帝闻言叹了一口气,“这些清流士人,不可以名利相迫。朕登基以来,前后下过三次招贤令,可惜……”一次都没有得到响应。所以现在皇帝早就死心了。
  平安想了想,似乎上次京城文会,这位傅彦先生竟也没有去参加。要知道他就住在那么近的地方,来往便利,这样的盛会居然也忍得住!看来走皇帝这条路是不成了。
  不过平安忽然记起,在文会结束之后,温老爷子曾经留在京中访友,说不定跟傅彦也有往来。即便没有,彼此肯定都知道对方的名声。如果能够通过温老爷子那边介绍,说不定自己的打算还有可能成功。
  ——没错,平安打算将这些隐士全都请出山,加入自己的大业之中!
  这个念头当然不可能是刚刚才出现的。实际上他有这个想法很久了,不过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计划书也做得断断续续。这些隐士此时出现在他面前,可谓是瞌睡来了送枕头。如果把他们放走,恐怕老天都不肯答应!
  “陛下,这位傅先生性情如何?倘若我携礼物上山拜访,会不会被拒之门外?”平安问。
  皇帝自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也没有去过。倒是张东远知道一点,“拒之门外倒是不会,只是傅先生身边跟着好几位弟子侍奉。贸然登门拜访,恐怕只能见到这些弟子。”
  连人都见不到,难怪皇帝的招贤令要失败了。
  不过这倒是让平安坚定了自己的判断。真正的隐士,怎么可能还会留人在身边侍奉呢?既然收了弟子,就说明他是想将自己的学识和理念传承下去的。
  看来只有先跟温老爷子那边联系一下了。
  “你问这个,莫非是打算去拜访傅先生?”皇帝很快反应过来,追问道,“平安你又有了什么想法?”
  “现在还不好说。”平安笑眯眯的说,“只是有了一点想法,能不能做成还不知道。”
  皇帝并没有追问他的打算是什么,平安从来都是很有分寸的,既然他有了打算,肯定就会尽力去做。只是不能保证能不能成。所以皇帝也不打算给他太大的压力。
  只是还是忍不住道,“若是平安能够请动傅先生出山,便是大功一件,届时朕重重有赏!”
  平安不客气的道,“臣一定尽力而为,陛下先准备好赏赐吧!”
  他只要略略一想,就知道这件事情对于朝廷的意义了。皇帝之所以如此关注这个傅彦,恐怕并不单是因为他多有能力。——天下那么多的读书人,有能力的比比皆是,未必非要他傅彦才可以。
  之所以如此在意,恐怕还是因为傅彦的身份。首先,他是个在野的隐士,而且名传天下,德高望重,是士林清流的代表人物。若是他的能够接受入朝,那么朝廷在士林之中的评价自然会更高,会有更多读书人想要为朝廷效力。
  其次,方才皇帝提到过,傅彦是“前朝傅家”的后人。
  平安现在还不知道这前朝傅家是怎么回事,但想想便知道,肯定不会简单。说不定就是前朝遗臣,而且还是位高权重的那种。
  如果傅家后人出仕,那么也会造成一种“大楚已经天下归心”的形势,甚至能够让同样跟他身份差不多的人,也踊跃入仕。
  总之,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对朝廷来说,好处多多。
  今天出门一趟,竟然能够收获那么多的意外之喜,平安的心情非常好。回去之后,便立刻写了一封信,让赵璨帮忙送往江南。
  其实普通人的书信想要递到温老爷子的手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他老人家地位很高,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够见到的。但谁让平安认识温成碧呢?通过这位大小姐,轻易就能够将信送到。
  不过,前次徐文美的信里说,温家已经开始为温成碧挑选夫婿了。大概是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所以这一次,是在书香门第的士子中间挑选,这样将来成婚之后夫唱妇随,日子自然就和美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