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炮灰奋斗史[清]> 炮灰奋斗史[清]_分卷阅读_286

炮灰奋斗史[清]_分卷阅读_286

  海船大多数都已经改用了蒸汽船,反倒是内河的船,因为没有什么竞争力,一直沿用原来的船。
  这种情况下,船只的发展难免出现了畸形。
  海运越来越先进,难道内陆的漕运原地踏步。
  不过四爷那边暂时还没有朝漕运动手的意思,毕竟火车还未连通,大概等会儿着将整个内陆连通之后,四爷才着手整顿漕运。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四爷将太上皇留在皇庄里,不为其他事,只为皇庄里里的田种着从新大陆那边寻摸来的种子。
  现如今这些种子已经收过了几茬,储存的种子足够在京城周边推广,这回是四爷也是打算跟太上皇商议此事。
  太上皇查看了好几种蔬菜,这些都是从新大陆那边搜罗过来的,别小看了蔬菜,这些蔬菜产量高,种植期短,对水的依赖性也不大,一户人家要是多吃蔬菜,最起码可以节省一半的粮食。
  “好好好,这事让内阁理一个章程,你看着处理。”
  太上皇看了好几种菜,在询问过之后得知都可以使用,便点了点头交代四爷。
  这事太上皇没准备过问,老四告知一声也是尊敬他这个太上皇,既然已经退下来了,太上皇没打算管这点小事,还是留给儿子自己处理。
  四爷应下了。
  让身边的张廷玉就让这件事给记下。
  随后又在皇庄里逗留了一段时间,便打道回府。
  整个五月六月京城里都非常热闹,斗富的事件更是一出又一出。
  想一想整个大清的豪商好像都聚集在京城,就可以想象京城里一下子聚集了多少财富。
  这一次的拍卖会,朝廷那边已经制定好了规则。
  一只允许使用纸钞来拍,二是一个城市目前只限定开一家厂。
  也就是说,要是这个商人家住杭州,可杭州这边的开工厂资格被别人拍了,那么他只能另选一个城市。
  朝廷之所以制定这个古怪的规定,那也是怕一个城市里一旦容纳下两家厂,到最后会斗起来,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这也是未雨绸缪,否则要真的出现上述之事,不仅没有达到拖拉机的普及,反而出现拖后腿的情况。
  一旦斗起来,极容易将其他的厂也牵涉进来,到时候朝廷还得帮着收拾烂摊子,所以索性一开始就制定好规则,免得因为资源问题闹得不可开交。
  当然,这一次拍卖会非常古怪,允许一些拥有实力的地方官府来拍,不过官府得套一层壳子,借助本地公司的名义。
  这也给一些商人出了个难题,这些人纷纷打探到底有哪些省过来拍,他们还打算拍下方子之后避开这些省开的工厂所在城市。
  商人嘛,毕竟不敢跟官府对着干,所以还是避开最好。
  六月底,一场浩大的维持了十天的拍卖会正式开始。
  整个京城不管是最上面的皇帝还是最下层百姓,都在关注这一件盛事。
  四爷关注那是因为敏宁已经同意,这次方子会以每张十万两的价格卖给朝廷,而朝廷将方子拿去拍卖,只要高出十万两多得的都归朝廷。
  还允许朝廷在拍卖后结算,也就是说朝廷一转手就可以白得一笔钱。
  虽然没有敏宁那边挣的多,不过白得的钱不要白不要,要是运作的好,未必不能大赚一把,户部早就摩拳擦掌等到将这笔银子纳入手中。
  这一次的事情敏宁没有多问,反正拍卖出来的钱还得交上一部分税,被朝廷给刮掉一层肉,这事已经成了定局,她只等着坐收钱就是了。
  这一回的方子只拍了一百张,也就是说全国只能够开一百家拖拉机工厂。
  为何没有多卖,也是有一定缘由。
  拖拉机的配方看着倒是明白,但不是那么容易造的,敏宁知道不给个几年时间,这些人不可能将拖拉机的原理给吃透。
  最最重要的是还有机床,庄子里那边已经在研究了,敏宁打算先将拖拉机方子给卖出去,等在家将拖拉机弄到手,大概会发现一年也造不了几台,才将机床这个大杀器给拿出来。
  到时候还可以再卖上一回。
  这结果敏宁都已经看透了,全都是学的资本主义那一套,羊毛就是一层一层的撸,可不能一下子将羊都给杀了。
  拖拉机方子的事没有放在心上。
  敏宁现如今将全部心神都放在即将完工的发电厂上。
  发电厂建的距离圆明园不远,就在一个山坳里。
  这里的草木之类都被清干净了,快速的建了一条铁路通道,直接通向了西山。
  到时候可以将西山那边的煤通过火车运到发电厂来。
  发电厂采用的是火电,眼下主要使用的是煤。
  其实她更看重的是水电,用水电污染更少。
  只是那群工匠如今主攻的就是火电,要是改用水来发电的话,还得继续深入研究。
  这两个月时间,朝廷也没有闲着,之前趁着未开拍卖会,朝廷便给全国各地下了令,将各地所发现的火油点全都报上来。
  未来这些地区会派军队看守起来,眼下距离京城最近的一处露天火油区建造了一个厂,这个厂主要是用来将火油给分离。
  火油在不同温度下,可以分解出沥青、柴油、汽油、机油等等,经过上面的点拨之后,工匠都已经掌握了这几种的用处,其他几样被分离出来之后便储藏了起来,目前市面上主要流通的就是柴油和煤油。
  这两种,一种是供拖拉机使用,一种是直接供到民间用来照明。
  煤油比传统的蜡烛要便宜的多,一经上市就受到老百姓的欢迎,特别是煤油灯。
  很快京城百姓家就用上了煤油灯,煤油只要加一煤线就可以烧上许久。
  就算是再贫困的人家,也不用怕担心费钱,一根蜡烛的钱,用在煤油灯身上节省一点足可以用上三五日。
  煤油灯的出现,或许富贵人家不屑一顾,毕竟气味很难闻。但是对于贫困的人家却是大受欢迎,毕竟煤油灯给这些人家带来了光明。
  煤油和柴油,只是石油提取物的一种,接到上面的命令之后,那家工厂开始琢磨着怎么造出塑料来。
  塑料这种东西只听到上面有描述,听着描述,感觉跟橡胶很像,但是因为没有头绪,塑料的研究暂时先搁浅了。
  敏宁又不耐烦等塑料的出现,还不知道得等多少年,便转而花了一大笔资金用来研究橡胶,铜线皮就靠着大手笔洒钱给造出来了。
  考虑到从电厂那边拉线拉到圆明园,需要的电流很大,要是只用普通的线,大概直接给烧掉了。
  敏宁考虑了一下,让人弄出了小拇指粗的铜线,光是从发电厂拉到圆明园,这铜的数量就不少,更何况用的都是纯铜。
  一时之间敏宁也弄不到那么多铜钱来,只能将主意打到了银行那里,银行里可是储存着不少铜钱。
  从银行提了上万斤的铜钱,敏宁直接扔到庄子里让人提纯,至于如何弄成一样粗细的铜线,那么就由庄子里的工匠来解决这个疑难了。
  铜线的事情未得解决,敏宁又想到这电线若是拉过来的话,可不能放在人碰得到的地方,不然那个好奇触摸的被电死,那可就弄出大事了。
  考虑了一下,她觉得不能够放在地下,若是放在地下的话,很有可能被小动物给啃破了皮,到时候会发生漏电。
  现在可不像未来环境遭到破坏,动物大势灭绝,现在走到野外,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所以这种情况不得不防。
  那么唯一的目标就是放在天上,敏宁想起了未来的高压线,可以竖起电线杆来支撑线路。
  反正现如今只拉着一条线,只通往圆明园,这个倒是方便管理,等到未来会不会往全国扩展,那么就应该是朝廷该考虑的了。
  电跟石油一样,也该归国家管。
  敏宁都不得不佩服自己,自己实在是太深明大义了,这么多捞钱的法子都拱手让给了朝廷
  四爷那边就应该颁给她一个好市民奖。
  庄子里那边花了好大的功夫才制造出了粗细相同的铜线,再套上橡胶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不过橡胶套上容易,却经不过实验,通上电之后,这些橡胶往往就被烧糊了。
  庄子那边跟天津的研究室一同合作,总算是研究出一种更高明的铜线皮。
  这种铜线皮又厚又不通电,充上电之后才能不冷不热。
  电线的问题终于解决了,立马在圆明园跟发电厂之间装上电线,隔上一段路,就有一个水泥浇筑的电线杆支撑着电线不落地。
  直到了八月初,圆明园才通上了电。
  当然暂时通电的只有杏花村馆,旁的地方可不能给敏宁用来做实验。
  至于为何不在万字殿安装,那地方虽然是四爷的地方,可四爷他身份到底贵重,这种不明之物没有探查出底细,在万字殿安装有些不现实。
  敏宁索性也就不费那个事,直接在自己的杏花村馆铺设线路。
  白日里试验过,确实通了电。
  敏宁心里乐得开花,让一群满是敬畏之色宫女太监不要将这件事传出去,她打算亲自告知四爷。
  临近中秋节,四爷也很忙。
  这一回太上皇没有前往热河,蒙古的一些王公大臣自然得来到京城。
  再加上拖拉机的房子虽然卖出去了,但有的工厂还未开起来,想要看到拖拉机出现在市面上起码还得等上几年。
  四爷难免有些焦急,好在有一些事情转移了他的注意力,各地户籍的登记,以及土地的普查结果都陆陆续续的传入了京城。
  这说明全国摸底情况已经告一段落。
  四爷现下整日里召见大臣,商议着免除官员和读书人的待遇,四爷更是以身作则,准备皇庄打头交税,下面那些官员没道理也不交税。
  四爷这流氓的一招,顿时大出所有人预料,这些官员手中可是置换了不少土地,正是因为不交税才能够过上滋润的生活,一下子也跟着交税,官员自然是头一个不依。
  这段时间四爷没少跟这些人扯嘴皮,总而言之以后读书人的免税的待遇是没了。
  摊丁入亩之后,对于百姓来说是减轻了负担。
  但是对于朝廷来说,可谓是减少了税收,那么这些少掉的税收就该从其他地方找回来。
  从哪里找呢?对此,官员们都有所猜测,然而没想到皇帝竟然一刀切直接将千百年来给读书人的待遇取消了。
  这一下,可直接捅了马蜂窝。
  好在,眼下朝廷当中汉臣只占了少数部分,绝大多数都是满臣。
  皇帝这突如其来的一笔,看着原本就是针对汉臣,满臣那边大多数还是冷眼旁观着。
  就在这种情况下,四爷的命令强硬的推了下去。
  即日起,凡是名下有土地的都得交费。
  不少消息灵通,身上有功名的读书人,赶紧将身上多余的土地归还回去。
  好在现在政策变成了摊丁入亩,就算交税,自己名下的税也不多。
  只是读书人到底心里不爽,拿起笔杆子又给皇帝加上几样罪名。
  四爷忙着公务,也就没有注意到敏宁那边最近在做些什么?
  这一日,四爷在忙着批阅奏折,天刚一擦黑,苏培盛捧着一个烛台,进来向四爷禀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