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其他>迫嫁> 440 夏庄

440 夏庄

  夏庄。
  夏庄在省城的东南。
  在省城,夏庄还是很出名的。
  在地理位置上,这属于城郊。
  同时,又距离高速公路路口,火车站和沿江码头都很近。
  附近是很大一片的仓储区。
  近些年,因为优越的交通条件,逐渐成了省城的一个物流中心。
  大大小小的物流公司、快递公司、货运公司有上百家。
  同时,依托物流,附近也有很多的工厂和工地。
  所以这里就成了外来务工人员很是聚集的一个场所。
  在人员结构上,和我租住的城中村很相似。
  但也有不同。
  我住的城中村里面,外地人以做生意的居多。
  不管是大生意。
  小生意。
  还是上不得台面的生意。
  在夏庄这里,则是以在工厂打工的居多。
  所以这里也是省城最大的劳务市场。
  因此每天早上,都会看到几百人举着各种牌子。
  “屋顶漏水。”
  “瓦工。”
  “电焊工。”
  “家政。”
  在路口等活。
  ……
  除了有最大的劳务市场。
  这里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地方,就是夏庄打工子弟小学。
  算起来,这个学校,已经有接近20年的历史。
  是省城办校最早,规模最大,在校人数最多的打工子弟学校。
  曾经被新闻媒体当做正面例子报道过。
  ……
  顾名思义,打工子弟学校,就是专门招收那些打工人子女的学校。
  打工人在城里打工。
  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大问题。
  最开始,这些打工人自顾不暇。
  在城里有上顿、没下顿的。
  可能一个月都要换好几份工作。
  还经常遇到欠薪的黑心老板。
  所以自然是没法把子女带到身边。
  于是子女只能留在了老家,成为了留守儿童。
  打工人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儿女成为留守儿童。
  所以只要是条件稍微好点,都希望能把子女带出来。
  哪怕累点,辛苦点,但也能一家人团圆。
  可这些子女到了城里,却哪里上学呢?
  公立的学校要求户籍,要求房产。
  有很严格的条件。
  根本进不去。
  私立的学校倒是不要求户籍和房产了。
  但是一年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学费,又哪是这些外地打工人能承担的?
  所以就出现了专门招收这些子女的学校。
  很多最开始都是自发形成的。
  当然是设施简陋,师资不足,手续不规范。
  但真的解决了很多打工人的实际困难。
  就像是这个夏庄打工子弟小学。
  最开始就是几个卖菜的摊贩弄起来的。
  第一任校长是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文盲。
  但为了自己的孩子不再当文盲。
  于是从一个仓库开始。
  从一个学习班开始。
  慢慢的发展,到后来,已经成为能容纳几百个学生的学校了。
  有小学部和初中部。
  老师几十名。
  大部分都是兼职的。
  有教师资格证的,不到10个。
  其中一多半,还都是一些已经退休的老教师。
  主动来做公益,当志愿者的。
  但今天,这个学校要被关门了。
  ……
  我和温绍年站在了校门口。
  这个学校也是和很多打工子弟小学一样,是用废旧的厂房改造的。
  之前虽然寒酸。
  但也能听到郎朗的读书声。
  能看到孩子纯真的笑脸。
  但现在,读书声不再。
  笑脸变成了无奈。
  门口,一把大锁冷漠地拒绝着访客。
  在我们前面。
  一个背着崭新书包,梳着两只羊角辫的女孩。
  抬头问着身边的妇女。
  “妈妈,我的学校去哪了?”
  她妈妈无法回答。
  ……
  我们在附近走了一圈。
  就已经明白了这所学校的现状。
  学校被关停了。
  不允许再招生和教学了。
  这个场地,也有了其他的用途。
  不能怪那些职责部门心狠。
  不是他们欺负人。
  不是他们故意毁了打工子女的上学梦。
  而是夏庄打工子弟小学和很多打工子弟学校一样。
  存在着太多的问题。
  比如没有办学许可证。
  比如场地的安全问题。
  比如学校食堂的卫生问题。
  比如没有通过消防验收。
  比如很多老师都不具备上岗资格。
  更可怕的是,一个学校的门卫,居然还是一个隐藏的逃犯?
  所以有1000个理由,要把学校关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