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重回80之大时代> 重回80之大时代_分卷阅读_60

重回80之大时代_分卷阅读_60

  李铮默默看了一眼白纸上无数被划了横线的药物分子,叹了口气,如果没有前世模糊的记忆,单纯靠着氨米沙丁的药物成分推导,他大概需要半年多才能到动物实验阶段,虽然相对于现在的药物实验室,这已经是很快的速度了,但他还是不满意。
  是他太贪心了吗?李铮苦笑,一个人的一辈子就只有几十年,他希望自己尽量高产,才不辜负他重生这一遭。
  “上午十一点的飞机,我们得出发了。孟林啊,实验室维持不动,我们回来继续做动物实验!”一款新药即将在自己手中诞生的激动,让徐明生整个都亢奋起来了。
  刘孟林大声应好,同时偷偷将目光瞥向李铮。
  李铮哑然失笑,“论文我飞机上写,二作少不了你们的。”
  刘孟林和张跃军“嘿嘿嘿”地笑开了。
  因为亚洲生物制药大会要开三天,三人匆匆回去整理衣物,路上徐明生突然干咳一声,严肃地说道:“二作,我就不挂了。不过你这篇论文的落款……”
  李铮看着眼神飘忽的徐明生,轻笑一声说道:“老师,这实验我是在您办公室做的,落款里自然会有香江大学医药实验室的字样。”
  徐明生眼睛一突,“是香江大学第一医药实验室!”他可不想李铮少写两个字,让他那些老伙计沾了光。
  李铮哑然,“好的,老师。”
  三人匆匆赶到机场的时候,王教授、赵教授以及女研究生杨柠已经等着了。王教授和赵教授狐疑地看着三个顶着黑眼圈的人。
  “你们这几日干嘛去了?老徐啊,你可是快五十了,不是年轻人了,做什么可都悠着点。”王教授笑道。
  徐明生“嘿嘿”笑了两声,也不答话,等论文出来,吓死这两个老小子!
  王教授和赵教授对望一眼,都看出了彼此眼中的疑惑,这老徐头不对劲啊,平日里说他老,他能冷嘲热讽你好久,今儿个居然这么沉得住气。
  但他们也没有多想,不过四五日光景,能发生什么大事,而且同在一个学校,发生什么大事能瞒得住他们?
  一行六人上了飞机。
  “杨柠,你跟李铮换个位置。”到了座位旁,徐明生突然说道。
  六人的座位,三个人一排,杨柠和王教授分到了靠窗的位置,两排六人的顺序分别为:杨柠、赵教授、刘孟林;王教授、李铮、徐明生
  “哦好。”杨柠想都不想就同意了,笑着和李铮换了位置。
  “老赵,我跟你也换换。”不由分说,徐明生就一屁股坐到了第一排中间。
  王教授和赵教授面面相觑,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这个老徐头肯定有秘密!而且这个秘密还和李铮有关!
  李铮摸摸鼻子,他当然明白徐教授的意思,靠窗,另一边又是徐明生,方便他写论文。
  当飞机顺利降落在东京机场的时候,李铮顺利完成了论文的初稿。
  六人有说有笑地拉着行李箱走出机场。突然李铮的动作一顿,目光被东京机场外一行人吸引。
  他们身着略显老式的黑西装,头发用摩丝刮得整整齐齐,他们神情严肃步伐一致,与旁边匆匆走过的行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铮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他认出来了,这行人中那位三十出头的带着黑框眼镜的男子,正是上辈子说服他回国的华清大学教授,陈安邦。也就是说,这些人是来参加亚洲生物制药大会的中国学者。
  陈安邦曾提到过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投身生物制药领域,那时候中国的生物制药环境非常糟糕。不像物理化学,因为可以转化为军事力量有国家重视、财政倾斜。他那个时代,想要在华国找出一条完整的药物生产线都是千难万难。
  所以那时候生物制药的学者都纷纷转行,能坚持下来的实在很少。他曾说,那个年代的同行最大的执念,就是引进一条完整的药物生产线。
  “李铮,你看在什么?”赵教授问道。
  李铮转过头来,笑笑,“没什么。”
  自从1842年李鸿章签订南京条约后,香江就在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统治下,这代香江人从出生到现在受的都是英国人的教育,他们对于华国的情感大概很复杂吧。
  六人乘坐出租车顺利到达了酒店。大会明天早上九点正式召开,他们有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自由活动。
  李铮一到酒店房间,就在里面睡了个昏天暗地,五天四夜的连轴转,哪怕这个身体再年轻,他还是有一种吃不消的感觉。
  当他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门缝里有一张徐明生他们留的小纸条。
  说他们五点多的时候敲过李铮的房门,但一直没有回应,就先出去吃饭了。
  八十年代的日本,是其经济达到最巅峰的时候,日本以美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接近美国一半的gdp。同时八十年代初,中日关系正出于蜜月期,1980年日本政府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民众对华亲近感达到历史最高峰为72.7%,首次超过了美国。
  七八点的时候,日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李铮摸摸肚子,他有点饿了。
  从酒店出去,他打车直奔银座,李铮上辈子来过日本不少次,对于这里一些有年份的老店还是十分熟悉的。
  他记得银座不远处的拐角,有一家极好吃的鳗鱼饭,鳗鱼软糯入口即化混着牛油果,让他记忆深刻。
  只是没想到,他鳗鱼饭还没吃到呢,就再次遇见了熟人。
  陈安邦和他的几位同事大包小包地从银座不远处的百货商店走出来,面带笑容。是了,这个时候出国开会的一大好处,就是能批下不少外汇,从国外买些实用的小电器回去。
  华国人的购买**和他们的学习能力一样,是刻在华夏儿女的骨血里的。
  “小陈啊,别难过嘛,下次还有机会的。”一个年纪略长的学者拍拍陈安邦的肩膀说道。
  “是啊,下回有机会的。”陈安邦话虽这么说,但脸上的失落实在难以掩饰,毕竟八十年代,出国一次是多么得不容易!
  李铮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上前去。
  “你们好,请问需要帮忙吗?”他用的是标准的北京话。
  中国学者在异国他乡,突然听到北京话,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转过头来,看到李铮,孟教授犹疑地问道:“你是华国人?”
  李铮点头,“我是海东省深市的,我外公是北京人,所以会说一点北京话。”
  一众教授闻言笑开了,他乡遇故知实在是开心的事,哪怕这个故知看起来年轻了点。
  “哈哈哈,海东省的?我老家也是海东省的,广市,算是老乡了!”孟教授笑眯眯地说道。
  李铮莞尔,他再次重复道:“需要帮忙吗?或许我帮得上。”他觉得,自己或许可以帮助华国早一点引进一条完整的先进的药物生产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