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明兴天下> 第46章 一路同行

第46章 一路同行

  释雪花望着王友鸿迫切的神色,内心感慨万千,记得当年第一次听洋人的各种谈论,都是自己闻所未闻,却又发人深省。这王友鸿跟自己也差不多,特别对西学感兴趣,对于作八股文更是见之头疼,厌恶圣人空洞无物的说教,自己和他最大的区别在于自己得遇奇人,而对方依旧在苦苦挣扎。
  最后下定决心,从怀里拿出一本不算厚的笔记本,恳切地说道:“王兄,此乃我先生的部分笔记,是我一直珍藏的,今日咱俩相遇,我把它转赠与你,盼你惜之怜之!”
  见释雪花说的如此郑重,王友鸿也是隆重地接过,收了起来。
  “就此别过吧,保重!”
  “一路珍重!”
  释雪花回到客栈之后,结算房钱准备返程。这里尽管有着中西思潮,新旧思想的交汇,奢侈华丽的建筑和生活,但到处充溢着顽固守旧,紧抱老大中国的传统观念。那个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黄金山,才是整个大明充满希望的地方!释雪花嘴里轻声念叨着:京师虽好,却非吾乡!
  刚出来福客栈门口,骡车被两辆马车毫无礼貌地堵在了门口。
  只见对方马车上下来四个人,其中一个豁然是释雪花晚上在教堂遇见的老者,另一个是则是汤若望。
  释雪花赶紧下了车,同双方寒暄过后,汤若望开始为释雪花介绍来人。
  “释兄,这位是我们的教友,保禄徐,玄扈先生。旁边是他的学生:孙初阳,我身边的是我同乡马利。”
  释雪花看着保禄徐,听到对方的号之后,惊呼道:“莫非是徐侍郎徐大人!”
  徐光启欠了欠了身,爽朗地笑着说道:“大人可不敢称,老夫我如今赋闲在家。小老弟莫要着急离开,进去说会子话如何!”
  释雪花躬身道:“徐大人可是前辈高人,被家师誉为‘中华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小老弟的称呼,真是折杀在下了!前辈您请!”
  说完之后,释雪花冲着另外几人点了点头,一起进去。
  落座之后,小二上来热茶,徐光启轻啜了几口,说道:“令师可是大报恩寺的雪浪高僧?”
  释雪花点点头。
  徐光启略带疑惑的看着释雪花,道:“令师出自法严,却仍能兼通其它教派,不仅对六经十一论了然于胸,竟然也对泰西之学有这么深厚的造诣,真乃当世之奇人也!”
  释雪花忙解释道:“徐大人有所误会了!”于是详细的解释了下徐铮的情况。
  徐光启听完,愈发不置可信,然后示意旁边的孙初阳,孙初阳把释雪花宋给汤若望的的笔记拿了过来。徐光启把笔记捧在手里,说道:“令师在泰西之学上竟有如此深厚的造诣,实在让我等汗颜。比如其中涉及到的数学微积分一章,老夫和教友们揣摩半宿,竟然摸不到其中的门道!另外其中提到的转炉底风炼钢技法更是是闻所未闻!这才贸然登门求解!”
  汤若望也说道:“释兄昨晚发表的论点更是惊世骇俗,让我等深受冲击。虽说过于新颖,但却合情合理,相信以后假以时日,必能大放异彩!”
  释雪花忙站了起来,施礼道:“多谢徐大人、汤神父谬赞!我所言的,皆是盗用师傅所说,家师曾言:科学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助人了解和掌握万物本质!至于徐大人提到的‘微积分’,实在是过于深奥,我也只是初步涉及,不敢班门弄斧。至于家师所说的转炉底风炼钢方法,实是良法,用工少,产量高,远远优于传统之淋灌,炒钢等技法。只可惜其中奥妙之处,非我一言以蔽之。若是各位有机会前去,定可以一探究竟!”
  “另外临行前家师曾反复叮嘱,若能得遇徐大人,需向他求得义务和告诉他一件事情。”
  “哦?所要何物,竟能为令师如此看重?还有相告何事,还请一并说来。”徐光启摸着胡子,饶有兴致的问道。
  “家师言徐大人处有一物名曰番薯。”
  “哈哈,令师果真奇人也!不过此物也不算稀罕,几十年前由福建人陈振龙从从吕宋带到内地,听说产量奇高,奈何缺乏培育之良法,因此一直没能大面积种植,不知是否言过其实也为未可知!既然令师讨要,正好老夫喜食此物,车中尚余一袋,正方便送给令师!”
  释雪花连忙施礼致谢。
  “另一件为何事呢?”徐光启好奇的问道。
  “另一件事情是家师曾叮嘱于我,琼州府崖州处有一种野稻,若能与今之稻种间杂种植,则能得到一种名为‘杂交稻’的高量产种子,能大幅度提高亩产,若能试验成功,功不在千秋之下!”
  徐光启听完,等大了眼睛,一脸急迫的问道:“果真如此?”
  “家师所言,一子不差!”释雪花点头肯定。
  “若果真如此,这份功劳太大了,吾定要向朝廷推荐令师!”徐光启再也坐不住,站起来在屋内不停踱步。
  “家师亦言,此稻种获之不易,需反复始终培育,颇费功夫!”
  “无妨无妨,若能得此物,就算丢了性命也无妨,更何况只是费些功夫,值得值得!老夫这就差人,前去寻找!”释雪花顺便拿出徐铮所画的野稻模样。送给徐光启以作参考。
  后面再次讨论了炼钢技术,释雪花也不藏私,结合着自己的见解,和徐光启以及汤若望谈得甚欢。
  须知明朝当时不论铁产量还是冶炼技术都远远领先世界,根据相关记载,明朝炼铁使用的活塞式鼓风机足足领先欧洲一个多世纪;生铁淋口炼钢技术更是领先世界;嘉靖时期铁产量为十六万吨左右,而欧洲则要到十八世纪初才达到十四—十六万吨。但是明朝没有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整个基础学科教育也落后于同时代的欧洲,后劲严重不足,等到“我大清”入主中原,更是逊于前朝,从而被世界其他国家赶超并领先,这也是“穿越党”最为痛恨和遗憾的地方。
  徐铮也不例外,但是由于所处位置不同,明知道世界的发展大趋势,却没有实力去改变。因此徐铮目前只能采取最为直接的方式:填鸭式,类似清末改良派的主张“中华为体,西学为用”,先是传授少部分人先进科技和基础学科的知识,然后建立“工场手工业”的先进生产模式,利用工厂模式生产远优于满清军队和农民军队伍的武器装备,从而达到击败敌对势力,维护中原政权,最后利用自己的影响,在华夏大地建立健全科技体系,普及全民教育,给华夏大地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最终实现弯道超车,这就是徐铮的打算。
  汤若望听完释雪花的解释,说道:“我虽然是一名神职人员,但是也有着追求科学光明的崇高梦想!令师的一番话让我深有感悟,这位名叫马利,来自我的同乡,她对令师的很多思想和主张非常感兴趣,希望能跟你同路,拜访令师,不知道她是否有这个荣幸!”
  马利的个头很高,几乎超过释雪花半头,身上裹着带帽子的长袍,衣服典型的欧洲人长相,但是体态很匀称,等汤若望说完之后,她对着释雪花行了个屈膝礼。
  期间徐光启特别多看了马利几眼,尤其是她行屈膝礼的时候。
  释雪花礼貌的拱了拱手,说道:“只要马利神父不畏惧旅途辛苦,我倒是无所谓。”
  “且慢!”徐光启说了一句,然后看了眼身边的孙元化,说道:“劣徒不才,对令师的数学和炼钢技术也特别痴迷,因此烦请一并同行,可否?”
  释雪花心道,原来你们是各有打算啊!说道:“既然如此,那就一路同行,多少有个照应。”
  最后增加了一辆骡车,释雪花顺便把原著《远镜说》归还了汤若望,然后一行人开始启程回归黄金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