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大唐之最强驸马> 第四百零九章 他是为了对付我!

第四百零九章 他是为了对付我!

  “问得好,这恐怕就是长孙师给他们出的主意,也就是长孙师在身后给他们的扶持!”
  程处弼赞赏地指了指身旁的胡椅,示意刘仁轨坐下,向着刘仁轨细心详备的指点道。
  “自古民不与官斗,尽管平素官不与民争利,任由百姓自主调控物品价格。”
  “但一般的百姓能够自给自足,达到温饱就不错了,说什么官不与民争利,说白了,就是不与世家的争利。”
  “但在国家危难的时刻,尤其是灾情严重、朝廷正在赈灾的时刻,粮价一涨再涨,从斗米四文,翻了两番,变成了十六文。”
  “要是朝中无人,别无官员与世族勾结,谁敢冒着与官府作对的风险,大发灾难财!”
  常平仓,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由汉宣帝时任大司农中丞西汉天文学家、理财家耿寿昌首次提出。
  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
  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
  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平抑粮食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在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在位儒臣借口关东连年灾荒,常平仓与民争利,遂与盐铁官、北假(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地区)田官等一同废罢。
  这位儒臣提出了常平仓“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的弊病,因而常平仓被废罢。
  表面上这位儒臣是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实际上是为了维护世族的利益,因为在古代社会掌握权力、地位、钱财、土地、粮食的是世族,世族地主。
  而真正的百姓,过的是小农经济,能够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给国家上交赋税之后,还能够自给自足就已经很不错了。
  真正的百姓,只求不来个天灾人祸,不然连地都要当给世族地主,自个还要到地主家去做佃户。
  也许,这位儒臣正因为提出了这么一个昏庸的反对意见,所以在史书上连官职和名字都没有记载,只有一个“儒臣”的代名词。
  若是常平仓不能维护百姓的利益,那么常平仓这一制度,也不会一直延续至今,被现代国家所坚持。
  尽管李二陛下在贞观二年,命州县并置义仓,凡置地亩纳二升储之,凶年赈给或贷民为种秋熟纳还,但唐朝的常平仓并没有完全形成制度,各地官府都名存实空。
  直到贞观十三年,李二陛下才下令在洛、相、幽、徐、齐、并、秦、蒲诸州置常平仓,常平仓制度才正式在唐朝确立。
  到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6年),关内、河北、河东、河西、陇右、剑南、河南、淮南、山南、江南十道常平仓粮共四百六十余万石,常平仓制度在唐朝发展完善。
  要是现在淮南道、荆州就有常平仓,他何苦与长孙师、与荆州世族斗智斗勇,直接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开仓放粮,就少了这么多七七八八的事情了。
  长孙师敢与荆州世族狼狈为奸,坐地起价,他一定打得他们连爹妈都认不出来!
  “这么说来,长孙师还真是和他老子一个德性,为了钱连百姓社稷都不顾,妄为朝廷命官!”
  刘仁轨一品味其间的意味,脸上充斥着极尽的讽刺,大声对长孙师喷击。
  他也明白程处弼明里暗里透露出来的意思,只是有些话程处弼可以说,他不能说,他人微言轻,而程处弼是堂堂的三品大员,家国重臣。
  “不,长孙师的用意应该不在钱。我看了一下长孙师的履历,尽管一直是军职,但长孙师的军声一直都不错。”
  “对手下的军士也都能照顾就照顾,就是随大流喝了兵血,也都会以其他的明目给军士补充回去......”
  虽然与长孙师处于对立,但程处弼并没有贬低长孙师,摇头轻笑着解释道。
  要是长孙师真如他老子长孙顺德一样贪污腐败,那他反而会笑。
  因为对付这么一个人,那就容易太多了,只要让锦衣卫暗中查明证据,就可以轻易地把长孙师掀下马来。
  刘仁轨微微诧异,他没有想到长孙师竟然不是如他所想,但他没有怀疑这一事情的真实性。
  因为这是程处弼所出来的,绝对的服从是程处弼担任左卫中郎将的时候,就已经深深印入每一个卫士脑海中了的!
  而且,在他们心中,这位将军大人本身就是无所不能,近乎于圣人般的存在!
  “那长孙师的用意,莫非是......”
  再细细一想之后,刘仁轨的目光很是清明,但清明之中带着惊诧,有些事情,他明白,但他也不敢说。
  “他是为了对付我!”
  程处弼扬起怡然、恬淡的笑意,对着刘仁轨一字一顿,字句清晰地接着说道。
  “正则(刘仁轨),这就是长孙师的用意所在,对吧?”
  刘仁轨带着微笑,徇徇点头,没有说话。
  刘仁轨不说,程处弼也没有让他难为,昂展着若火炬一般炯炯火烧的目光,自信满满地伸出四根手指,神秘的笑着说道:
  “长孙师准许荆州世族上涨粮价,其意有四!”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