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手眼通天> 第329章 暴乱

第329章 暴乱

  梅琅和绣绣半途加入,令任真手下年轻人的成分变得更复杂。
  愿意跟随他运粮的,大致可以分成这几波:
  首先,是西陵故人,念及同窗情分,比如赵香炉、卓尔和付俊杰;
  其次,对方家族跟任真之间存在利益关联,比如薛清舞、夏侯霸以及沐清梦;
  第三类,则属于任真比较赏识,而对方恰好敬重他,比如范东流和牧野。邬道思本来也应在其列,可惜他半身不遂,无法四处征战。
  第四类,是朝廷安插的亲信。暗形和梅琅二人,分别出自雪影卫和琅琊阁,暗藏女帝的监视。当然,萧铁伞的侄子萧金散也包括在内。
  最后,也是最特殊的一部分,是潜伏的南晋势力。莫染衣是鹰首爱子,而绣绣隶属猫扑堂,有这两堂的人随行在侧,局势变得很复杂。
  综上,这些势力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由任真统御到一起,这次征程注定会热闹纷呈。
  在虎丘集结后,第二天清晨,任真率领三万虎卫,押送粮草启程。
  这次南晋大举入侵,三路兵马并进,分别从桐城、濮阳和长平方向进击。兵来将挡,北唐三大主力各自迎战。
  任真作为转运使,负责为三路输送粮草,需要在后方挑选一座城池囤粮。粮仓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必须易守难攻,而且距各方战场较近,便于尽快提供补给。
  经过反复斟酌,他最终把地点定在乌巢。
  他自幼熟读三国,虽然深知这地名极其不吉利,但乌巢的确是最合适的选择。事在人为,他相信,既然有前车之鉴,自己高度警惕,绝不松懈麻痹,就不会重蹈当年袁绍的覆辙。
  离开虎丘后,他按既定路线,护送粮草前往乌巢。
  一路所经,皆是平原地带,地势平坦辽阔,一览无遗。敌军无处藏身,就无法设伏突袭,运粮军队可以放心前进。
  行军畅通无阻,然而,速度却异常缓慢,远超出任真的预期。
  出现在他面前的难题,既非敌军骚扰,也非天气地形阻碍,而是他忽略了一点。
  自从渡江后,南晋敌军势如破竹,接连攻克城池,一路推进。无数北唐百姓纷纷向北迁徙,拖家带口,躲避战乱。
  原本,他们只要躲得远一些,进入高沟深垒的坚固城池,就能先安顿下来,至少短时间内不必颠沛流离,疲于奔命。
  但事实太残酷,后方各地都紧闭城门,不肯放难民进城,将他们挡在冷冰冰的铁门外。
  一方面,当地官员担心人口流动,会引发城内暴乱,同时也得提防奸细趁乱混入。另一方面,跟难民紧密相关的,还有粮荒、疫病等连锁问题,他们自顾不暇,哪还有心思再同情别人。
  随着战争深入,难民数量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多。自前线战场往北,漫山遍野,到处都是。尤其是平原地带,从高处望去,无数黑点在攒动,密密麻麻,场面极为悲壮。
  他们不知,何时战乱才会平息,前方何处才是家园,只能一直走下去,走到朝廷愿意开城接纳他们为止。
  令任真难以置信的是,他们才南下五百里路,就已遇上沿江地带流亡至此的难民。
  这意味着,眼前风餐露宿的穷困百姓,为了能远离战乱,竟徒步走了数千里地!
  他虽然早就知道,如今的北唐哀鸿遍野,连长安城外都难民聚集,然而,当他行走在平原上,亲眼目睹这副充满震撼的惨况后,他的心彻底被触动了。
  他深切地体会到,战争是一场何其可怕的灾难。
  更现实的问题是,这些可怜的难民,阻碍了他们行军的步伐。
  若只是纯粹挡路,倒还好说,天大地大,平原也大,凭借刀锋箭矢,足以令难民主动退避,让出道路来。可惜,绝不止争道这么简单。
  任真这支军队内,有着难民最急缺的物资——粮食。
  他们仓皇逃难,毫无口粮可言,能走到现在,都已是饥困交迫,不知多少天未曾进食,很多人都濒临倒下的边缘。饿死途中的难民,更是不计其数。
  就在这时,他们突然看见粮车上的白花花粮食,就如在黑夜里看见光明,如何不令他们眼热心动。
  饿死是死,被官兵杀死也是死,反正横竖都是同样的下场,何不豁出去拼一把,做个饱死鬼!
  自从跟运粮军相遇,很多难民就冒出这种狂热想法,尤其是成年庄稼汉,仗着有一身力气,都跃跃欲试。只要有人敢挺身带头,无数难民就立即蜂拥而上,开始拼命抢粮。
  在绵延数十里的粮队各处,同时爆发了十余起难民动乱。
  起初,负责押运的将领们心生怜悯,不忍兵戈相向,屠杀这些衣衫褴褛的难民,还试图劝服他们。但大家都饿疯了,在生死面前,哪还有道理可讲,都不要命地望粮车上爬,根本拦不住。
  众军士非常恼火,抽刀砍杀几名带头的汉子,想着以儆效尤,震慑剩余的难民。然而,他们低估了饥饿的力量,也错判了严峻的形势。
  这漫山遍野,最不缺的就是难民。只要军士开杀戒,难民作为弱势群体,就会本能地抱成一团,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本来是他们抢粮在先,有人流血牺牲后,难民群情激愤,想当然地认为,官兵在恃强凌弱,欺负他们。很快,如同火山喷发一般,更大规模的暴乱陆续爆发。
  难民人多势众,虎卫遭受到严峻的考验。对于初出茅庐的任真而言,这也是两难的境地。
  难民毕竟是无辜的,如果他展开血腥杀戮,只能暂时击溃暴乱人群。但这样一来,民心尽失,他真的害怕,前方数十万难民会揭竿而起,就地劫了他的军粮。
  冲动的后果太严重,他承担不起,只能在民意面前妥协。
  然而,这六十万石军粮绝不容有失。否则,挨饿的就是前线将士,到时兵败如山倒,北唐就彻底完了。
  归根到底,之所以形成眼前的困局,还是因为粮食紧缺,北唐朝廷只想着攘平外患,根本没考虑救济难民的事,无视百姓死活。
  于是,在任真运粮路上,尖锐的官民矛盾爆发了。
  是官逼民反,还是放粮赈灾?
  这时候,需要他当机立断,下达最正确的命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