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都市>皇后生存日记> 皇后生存日记_分卷阅读_172

皇后生存日记_分卷阅读_172

  李贤在旁边应了一声:“是。”皇后转身回了殿中去了。
  御阶下,众臣嘈杂扰嚷起来,要推举一位代表进殿入面圣。有人首先推举陆丽:“陆大人一向公正,朝中资历最老,不如代替我们大家去看一下吧。大家说怎么样?”
  那吏部侍郎拓拔郁说:“皇叔是宗室近属,是皇上亲叔叔,也公正,资历也老,皇上生病了,该让皇叔去。”极力推荐长乐王拓拔子推。
  也有人推荐李惠去,因为李惠现在是首要的录尚书事大臣。但是支持的人寥寥无几,大家还是都赞成陆丽或者拓拔子推去。而拓拔子推推辞说:“皇上见大臣,肯定有要紧事吩咐,我也不担当尚书的事,还是请举一位尚书大臣去吧?”
  陆丽支持的人最多,于是最终决定让陆丽进殿去面圣。
  陆丽推辞谦让,将目光看向一边脸色僵硬的李惠,说:“李大人,朝中你在主事,要不还是你去吧?皇上最信得过你。”
  李惠语气不阴不阳地说:“大家都推举陆大人去,那就陆大人去吧,我怎么能拂逆大家的意思。”
  陆丽遂应了,向众人说:“承蒙各位信任,那我就代大家去见见皇上。”
  众人说:“大人快去吧。”
  陆丽走了。李惠站在一片嘈杂的人声中,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众人都在等待陆丽出来给大家答复,李惠却没有留下,阴沉着脸,转身拂袖去了。
  有人说:“哎,李大人怎么一声不吭就走了?”
  “哎,李大人,留步啊!”
  “李大人!”
  素来和李惠一党的大臣,都心不甘且不安:“李大人走了,咱们要不要也走了算了?”
  “咱们还是等等看吧……”
  于是只李惠一人走,其他人竟然都留下了。
  李益、乌洛兰延等人看的心里都极不是滋味。李惠明显是没人支持,丢面子了。虽然是一件小事,然而人心的向背却分明可见。好歹也是主政大臣,竟然连撒手离去都没人跟上,就这么一个人走了。
  至于李羡、乙浑这种喜欢看热闹看好戏的人则在心里笑了。皇后可真是不一般的女人,这是在宫里呆久了,深知道怎么平息事端,又怎么不着痕迹地挑起争斗。大家都晓得皇上在崇政殿,分明针对她来,她却一句话就轻轻巧巧把焦点转移开,让几位朝廷大臣顿时窝里斗起来。皇上见一位大臣和见两位有什么区别吗?多见一个人还能累着?她偏就说一位,还不指定,要让大家自己推举。这可就搞的有意思了。
  第138章 进退两难
  冯凭立在帷幕后, 听里面拓拔叡和陆丽说话。
  这场谈话可够长的,从早上到正午。陆丽没出来,冯凭便一直守在外面专注细听。
  她以为这本该会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对话。然而事实上, 内容的确是很严肃, 但她奇怪的没什么感觉。
  拓拔叡语气很平静,并没有雷霆大怒。反倒是陆丽语气激动些, 一直在苦口婆心,忧心忡忡, 语速极快地陈述着事态。久久听不到拓拔叡声音, 让人怀疑他人还在不在。偶尔间才能听到他几句低语, 有些迟缓、疲倦和无奈。
  韩林儿看她久站,捧了一盏茶给她,低声说:“里面的茶也凉了, 要不要臣重新换一盏。”
  冯凭轻捧着茶盏,摆手说:“不要打扰。皇上在跟陆尚书说事。”
  终于,陆丽出来了,冯凭端正了姿势:“陆大人。”
  陆丽看到她, 叩头礼了一礼:“臣先告退了。”冯凭点头。陆丽走了,她忙掀开帷幕,就看见拓拔叡在床, 脸色绯红,手帕捂着嘴剧烈咳嗽。
  冯凭忙上前去,拍着他背,给他倒了一盏水。拓拔叡摇头不要, 手帕掩着嘴不放。好不容易止息了,冯凭接过他手帕,看到那帕子上几点鲜红血渍。
  “皇上……”
  拓拔叡早知道自己病情似的。他并没惊讶,只是叹气:“朕怎么成了个病秧子了。”
  冯凭有些发慌,忙扶着他往枕上躺下,宽慰说:“只是小毛病,皇上身体一向好,休息几天吃点药就好了。我这就让他们去请御医。”
  拓拔叡止住她:“别去,又不是第一天了,别担心。”
  他拉着她手,坐在身边:“我跟你说,这毛病不吃药还好,自己过段日子就好了。吃了药反而越来越严重。”
  冯凭说:“可你又不吃东西,又咳血,这样下去,病怎么可能好。”
  拓拔叡说:“会好的。以前都是这样好的,偶尔才犯一下。我怕你担心所以没告诉你。我跟你说,我信命,不信巫医,能不吃药我就尽量不吃药。你想想,五脏六腑,内里的伤,怎么可能是药能治愈的呢。”
  冯凭拿手帕给他擦着额头,心中担忧道:“你不要再想朝中的事了。这些事再重要也没有自己身体重要,等身体好了再慢慢处理,也死不了人的。”
  拓拔叡惆怅说:“怎能不死人。君王一步不慎,死的就是千千万万人。身如鸿毛之轻,如何承担的起这样的责任和罪过。”
  冯凭说:“皇上不是鸿毛之轻,是九鼎之君,是千钧之重。皇上是天,天塌了,黎民百姓都要受苦。”
  拓拔叡说:“那你呢?”
  冯凭说:“皇上也是我的天。”
  拓拔叡感慨说:“均田这件事,你说,是不是朕真的做错了。”
  “皇上已经做的很好了。天下人都感念皇上恩德。”
  “天下人都在骂朕。”
  “他们不懂皇上的用心。可是懂的人自然懂,千载之后也有人会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