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苏厨> 苏厨 第510节

苏厨 第510节

  大宋是一个农耕帝国,其实进入十月,最后一批主粮收获之后,州府主官们揪着一年的心,总算是可以松泛一丝了。
  是丰是饥,反正都已经尘埃落定。
  除了今年的两浙路。
  只要是苏油主政的地方,一年到头忙个没停。
  换到其他官员治下,士大夫们又要开始唱《悯农》,《三吏》,《三别》了,不过在两浙路,他们是真唱不起来。
  因为小苏少保他工役钱给得丰厚,饭食还足,油水还大。
  在这个时代,两天一顿肉,是宰相门下最亲近的仆从的标准。
  苏少保这里天天都有肉,虽然主要是鱼,但是少保鱼的滋味,那是……啧啧啧。
  所谓的少保鱼,就是红烧鱼块,鱼块裹上面粉过油炸了,然后调制烹汁炖。
  还有鸡杂汤饼,骨汤羊杂米线,肥肠盖浇饭,香辣肺片……
  偶尔菜盆里还会有高档的牛肉罐头,羊肉罐头,午餐肉!
  就算是油渣芽菜弄出来的臊子面,都是那样的美味!
  苏油对民工的饭食只有一条要求——从自己这个水利司都提举,到送药饮的膳食大娘,只要还在工地上干,饮食方面一视同仁,任何官员胥吏,和民工一口锅里搅马勺!
  要是连这一条都做不到,那就不用在水利司待了。
  吕嘉问有时候还偷奸耍滑,江宁知府王安石,湖州太守孙觉,苏州太守王晦,对此举大加赞赏。
  孙觉甚至写了一篇《湖州水利工役记》,歌颂这样的举措。
  老头是开心坏了,因为太湖开发二期项目,最大的受益人就是苏湖二州。
  看着大片大片的沼泽地,老头心里是真着急,恨不得一眨眼全变成良田。
  甚至上书朝廷,将今年的罪犯都流放到我湖州来吧!
  苏油回来得知后都吓坏了,赶紧追上了一道上表,苏湖土地肥沃,拿来给流放的罪犯,不符合朝廷奖善惩恶之道。
  倒是如今蜀中千人耕万人食,百姓的田土都开到山上去了,而且蜀地富庶,家中有子弟移民之用,不如召集庶支子弟,到苏湖来开枝撒叶。
  这个问题要换到其它地方那还真麻烦,因为一来新移民买不起地,又得搞成慈善工程;二来人口对于地方官僚来说,牵扯到考绩,人口出现负增长,地方官员可是要丢官的!
  不过苏油早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因为稀释人口密度提升人均土地拥有量,对地方发展其实是有好处的,官员们担心的问题,都是技术问题。
  所以只要将考绩方式换一下,这个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各州府上报愿意移民的丁口和户数,朝廷同意之后,组织移民,再从当地人口中减去,将新基数作为第二年考绩基础就行了。
  这样第二年州府考绩又有了上升的空间,还解决了人口负担,对他们本身来说,是有好处的。
  孙觉不干了,老头认为对国民当以教化为先,将囚徒改造成顺民,那是上追三代的德政。现在有这样的机会,怎么可以错过?
  两浙路其余各州府也不干了,除了曾布这个忙着烧铜铸钱家伙,境内出现了人力资源缺口,所有流人隐户都被利用起来之外,其余州府主官明里暗里就是说苏油偏心,疯狂地暗示提醒苏油——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先把十四州的隐户问题解决一下啊!两浙路因明公出现人口爆发增长的大政绩,难道它不香吗?!
  去年还盗匪横行,盐枭猖獗,今年变成善耕之民,高产盐户,田得耕,民得食,疆境清宁安谧,这种鱼米之乡的田园牧歌,难道它不香吗?!
  而且就算少保你在蜀中根底深厚,但是你毕竟是两浙路转运使,从大江尾伸手到大江头,这手是不是太长了一点?
  两浙路转运使说了不算,苏油只好搬出更大的大佬,好在这里就有一位——王安石。
  王安石很忙,他要在石臼,当阳,固城三湖的湖周推广苏油模式,同时还要在东边的铜冶和西边的秣陵搞煤铁铜金工业,还有太湖上游阳羡溪水利工程,他也缺人。
  不过王安石也不傻,之前狂抛国有资产,那是因为那些资产年年报亏损,甚至包括军马场周边的官田,都是一样,因此才一狠心卖地换钱。
  苏油在陕西的卖地模式,让他眼前一亮,他卖地,那是卖出去就不管,可苏油卖地,还有一份官府和买主签订的合同。
  陕西模式,是十年之内不得过户,私下交易的纠纷将得不到官府支持,卖地者的优先资格是倒着排,从无地户到上等户。
  最绝的一条,还有打包配套的贷款扶持,包括种子,农具,禽苗,畜苗,果桑苗等一揽子计划。
  如果是家族式移民,结合保甲制度,还可以联合贷款,得到更大型的水车,碾磨,耕牛骡马等大牲口。
  仅仅这几条,就杜绝了大部分的难看吃相。
  当然两浙路有自己的实际情况,苏油在陕西,那是军管,得地的主要都是退伍军人,义勇,乡军,流民,这些人天然就是苏油的支持者。
  加上司马光和富弼两个本土籍的大佬坐镇,加上嵩阳书院牢牢把控着舆论制高点,当地的豪强与兼并之家,那是文也文不过武也无不过,只能乖乖跟随苏油的指挥棒行事。
  何况苏油给他们也分了最大的一根胡萝卜,工商。
  而在两浙路,问题就多了,士族力量盘根错节,牢牢控制着基层力量。
  苏油手里的力量,包括商人,激进士子,官僚,下等户,盐户,还有海运世家外,就只剩一支武装力量,狄咏和王中正的一千新军。
  王安石分析了两浙路的形势后,给苏油去了一封长信,认为二期工程在朝廷财力不济的情况下,只有向兼并之家低头,暂时妥协。
  四通商号也遇到了财务困难,组织用于海贸的大宗货品,花费可也不少,仅仅几艘铁骨大船,就够商号喝一壶了。
  皇宋银行的投资回笼主要在年关,这也是宋人传统的清账日。
  两浙路的金铜储备倒是不少,不过那些要保证商品流通。
  所以苏油一时还真没什么头寸可以调用。
  其实还有个办法就是让这地荒着暂时不动,但是这又不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
  第七百五十六章 上报中央
  诸方纷议不定,最后王安石和苏油只好联合上报中央,将两浙路各方势力提出的方案一一列明,请中书和赵顼决定。
  这是一道宏伟的蓝图,仅仅常秀苏湖润,就规划出整整二十万顷良田,这还没有包括广德军,江宁府和太平州的三个天然大湖和几个人工大湖。
  曾布甚至给两浙路转运司上书,鉴于太湖一期的成功开发和二期的宏伟展望,他也想效仿苏油与王安石,在饶州使用同样的模式,依托永平监和旁边信州的铅山场为本,联合南康军,江州,饶州,开发鄱阳湖地区!
  这个纯属胡闹了,鄱阳湖与太湖根本就是两回事儿,那里已经开发得差不多了,而且鄱阳湖的入水可没有太湖入水那么温柔,一来就是猛的!
  于是苏油给曾布回信,老老实实凑表功就好,千万不要再在水利上露怯,你在两浙路可是有一个对手,人家现在算是半个农业水利专家,就在这上头等着你呢,你是不是傻?!
  两监铜利还不够你嘚瑟的?还非要在别人擅长的领域踩别人一脚?小心踩到陷阱里头去了!
  然后随便列举了几个问题。
  如今的鄱阳湖那是出了名的“水来一大片,水去成一线”,你要搞滩涂开发,除了修堤围还有什么办法?对付长江的大洪水,你那堤围得多高多厚才扛得住?
  你去好好翻翻地方志,汉唐时期的彭泽有多大?那时候的南昌城,就在湖边!现在有多远?都快两百里了!
  每年枯丰季节,鄱阳湖面积变化有多大?它的存在,对每年洪水期调控能力有多强?让下游南康军和江州的受灾风险降低了多少?
  如果你强行减小鄱阳湖的面积,大江洪水来时你是保你的圩田?还是保下游两个军州的传统耕地?
  你要是能够将这些问题统统搞定,那你就弄!
  每个地方的发展优势都不一样,你饶州有个景德镇,以及浮梁,那里有全大宋最优质的的高岭土资源,有最好的瓷器加工业基础,还有名茶,药材。从唐代就是御贡瓷,茶叶和中药材生产基地你知不知道?!
  你是疯了要跟吕嘉问在土地开发上别苗头?!
  曾布看到这封痛骂他的信,心里头反而美滋滋的,对着石通抖着信道,你看,少保还是偏向我这边的,路子都给探好了,你们四通的大磁窑啥时候能整好?
  ……
  王安石和苏油的奏报,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一老一小在放空炮!
  苏油这回纯粹被老王连累得惨,明明从来都是实事求是的人,就因为老王的前科,被人怀疑放空炮!
  不过也实在是怪不得朝中怀疑,江南本就繁华,经过五代纷争后,从南唐开始便重新经济崛起,一直开发了到了现在。
  蜀中自仁宗朝崛起之前,其实宋代的经济中心已经整体移向东南。
  在所有人的心里边,都认为苏湖一带早就开发完毕,如今一下子又冒出来二十万顷,还良田,前头几十任转运使都是傻子吗?要等到你苏油来捡这大便宜?!
  中书里边,韩绛和吕惠卿的意见截然相反;
  其下,章惇控制的三司和邓绾控制的司农寺,意见同样截然相反;
  再往下,太监控制的都水司,和官僚们控制的河渠司,意见再次截然相反!
  赵顼彻底蒙圈了,这可怎么弄?!老子到底该听谁的?!
  要是苏油一个人的意见,那别人要反对可能都得掂量掂量,赵顼也大概率愿意相信。
  问题是,王相公……嗯……荆湖开发倒算是成功的,可河北治理差点就被别人忽悠瘸了。
  要不是苏油与司马光及时拨乱反正,那黄河今年都不知道会泛滥成什么样子。
  今年黄河大汛,彻底验证了“回流说”有多糟糕,在北河如此给力的情况下,旧河道部分地方都发生了泛滥。
  如果真的堵塞北流,今年的河北,怕是刚刚经历旱情之后,又得再次遍地洪水!
  那真是再怎么救都就不回来了。
  河北都水监的程昉,最初回河论的坚决倡议者,在故道决口处跪地痛哭,为自己的愚蠢痛苦自责。
  要是真的按照他的意见来做,这就是千古罪人!
  又是惊吓又是惶愧,坚持到抗洪抢险结束,就一病不起,给活活吓死了!
  王安石也曾经提议过回流论,自己也差点听从,赵顼每想到一次这个,背心就得冒一次冷汗。
  所以惊吓之后的大惊喜,看起来是那么的虚幻——江南膏腴之地,环太湖水利大工程,涵盖六州一军之地,占了两浙路一半的范围,总计土地面积二十万顷,刨去原来已有土地属于升等改造的部分,新地也是十三万顷之多。
  而且这二十万顷,全都变成不忧旱涝,一年两熟的上田。
  今年是全面推广占城种的第一年,七月第一季亩均产四百多斤,九月第二季数据还没有报上来,不过据说往年里一百来斤是跑不了的。
  一年一亩六百斤!二十万顷!
  一亿两千万,石!
  如今朝中对这颗大卫星议论纷纷,不管是讥讽,质疑,反对,还是赞同,拥护,呼吁……正的反的,都不约而同地将这件奇闻,总结成了六个字。
  苏湖熟,天下足!
  登极七年半以来,就有六年都是在遭灾——旱,涝,蝗,彗,地震,山崩,陨石,雷击,日食……
  老天爷仿佛和赵顼开够了玩笑,突然整这么一出……
  赵顼还真感觉有点不适应。
  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但是也是一个敏感而自卑的人。
  按理说,自卑这种情绪,不应该出现在皇帝的身上,但是赵顼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