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苏厨> 苏厨 第746节

苏厨 第746节

  苏油摸着嫩绿的瓜皮:“我觉得我们该开个赌局,大家说说,这西瓜里有没有瓜籽?”
  张敦礼笑道:“明润这说法可就稀奇了,所谓瓜瓞连绵,子息繁昌,这西瓜要是没有籽,可不成了笑话了?”
  苏油笑着问几个女士:“你们说呢?”
  卫国公主说道:“你苏家庄子怪事儿多,说不定就能搞出无籽瓜来,我选无籽。”
  蜀国公主说道:“那也委实过于匪夷所思了,我还是选有籽。”
  苏油问石薇:“薇儿你选什么?”
  石薇笑道:“小油哥哥选什么,我就选什么。”
  苏油说道:“那我选无籽。”
  小妹说道:“我觉得大概率还是有籽,不过种子发育极度不成熟,和西瓜本身的成熟度会相差很远。”
  苏油将片刀拿起来:“现在就来揭晓谜底!”
  一刀下去,西瓜分成两半,但是两边的瓜瓤上,愣是一片鲜红,一粒西瓜籽都没有!
  张敦礼大吃一惊:“这是怎么回事儿?!要是这种西瓜无籽,那这瓜却又是用什么种籽种出来的呢?”
  苏油说道:“这瓜啊,本来是有籽的,不过被我家薇儿使了仙法,隔空将西瓜籽摄走了而已……”
  说完丢了一把西瓜籽在桌上:“看吧,都在这里了。”
  见张敦礼都快要傻了,蜀国公主才笑道:“鱼国公惯会诙谐,这些瓜籽明明是你刚在后边盘里偷抓的。”
  张敦礼拿起一枚西瓜籽一磕,不禁哑然失笑:“明润你就坏吧!这是八公前几天炒的五香味儿瓜籽!”
  小妹说道:“哥哥你再切几刀,把瓜分了。”
  再几刀下去,原来这瓜还是有瓜籽的,不过瓜籽有小又白又嫩,和瓜瓤的成熟度完全不同。
  完全可以同瓜一起吃下去,不用吐籽。
  大家开始吃瓜,这瓜个头比普通瓜大不说,还沙甜,瓜香也浓郁,绝对算得上是好东西。
  小妹又去取了一个来切开,还是如此,招呼八公和孩子们一起来吃。
  张敦礼心痒难熬:“县君你给我讲讲这瓜到底是如何种出来的,鸡生蛋蛋生鸡,我就是想不明白,没有种子的瓜,用什么种子种出来,这不是那啥……矛盾了吗?”
  八公对这瓜的品质很满意:“味道不错,还不用吐籽,省了好多麻烦。”
  “小妹怎么搞出这瓜来的我也想不通,不过就我想,这应该就是瓜中的骡子。”
  “骡子也挺大挺结实,但是就是生不出小骡子来。”
  苏油和小妹一起抚掌赞叹:“正是!”
  苏油笑道:“姜还是老的辣,一句话就说出了真相!嘉彦,你把昨晚我给你们讲的道理讲一遍。”
  等到韩嘉彦将道理讲完,八公笑道:“小妹厉害了,比产骡子多一步,就是先把驴子变成马!这本事儿古往今来谁见过,谁想过?!”
  ……
  吃完瓜,张敦礼借口消食,约苏油去月下散步。
  两人一人挑着一个灯笼朝庄子树林外头的一个小湖边走去。
  张敦礼犹豫了好久,终于还是开口:“明润,我有一计,可覆辽国。”
  苏油说道:“说来听听。”
  张敦礼说道:“刚刚小妹培育无籽瓜的法子,是不是也能够培育稻麦的种子?”
  苏油点头:“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可以的。”
  张敦礼说道:“要是我们培育出一些杂交的种子卖给辽国……”
  苏油停下了脚步:“那辽国第一年必然获得高产。农人得利之后,肯定会喜不自胜,留下种子第二年继续栽种,辽国朝廷,也会大力推广。”
  “然而那样的种子再种下地去,到第三年必将长出瘪谷,颗粒无收。辽国势必饿殍满野,国势大衰,你想说的,是这个吧?”
  张敦礼喟然道:“看来,明润你也是想到了。此范蠡灭吴之计,如今的农人谁能知道,有一种种子,会第一年高产,第二年绝收?”
  苏油说道:“如果施行,必然是会成功的,至少在局部范围内,可以成功。”
  “但是此计实在是过于歹毒,和战争不同的是,死者首先会是孩子,然后是老人,妇人,最后才是青壮。这是对敌国百姓,而不是对敌国军人动手。”
  “还有,我朝河北空虚,如果辽人遭此毒计,他们肯定会要想办法摆脱和报复。那他们会怎么做?”
  “新军虽然已经部分成军,但是决定军队战力的,从来都是人而不是武器。军队,都是需要战争磨练的。”
  “高节度的军报已经上来了,感义,镇国,定国三军,军纪,风貌,战士文化知识,操典熟悉程度,都比囤安,控鹤两军要高,但是在最近一次实战演习中,却被囤安,控鹤完胜,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囤安控鹤两军,二十余年来,数月一战,几乎没有间断,他们的每一道条令,每一句操典,都是在血火刀光里铸就的。”
  “如今高节度已经驻节在了控鹤军,就是要尽早拿出一部真正有用的新军操典,构建出一套战区战时的后勤,指挥,情报,作战体系。”
  “在我朝河北军力未振,重点经略西北的情况下,不管于情于理,这条计谋,都用不得。”
  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廷议
  “何况辽国本不是完全农耕之国,只怕到时候打蛇不死,反受其殃。”
  张敦礼默然良久,吐出了一口长气:“知晓此计不奏上官家,是为不忠;而此计如此恶毒,奏上去真被官家采用,则是不仁不义。”
  “历仕太艰难了,我啊……还是老老实实的教书作画吧……”
  苏油笑道:“驸马还是心怀天下的,不过你放心,对辽人我们准备另外采用一套策略,大体上是如此……”
  回到汴京,苏油和蔡确,开始了与萧禧的正式谈判。
  宋辽再开岁币之议,在朝堂上引发了又一次争议。
  反对的和支持的两种声音都有,而且都很大。
  赵顼本来想要乾纲独断的,被苏油所阻止。
  这是国策,一定要统一思想,要不陛下,我们举行一次朝会,专门讨论岁币这件事情吧,多听取意见,总是没错的。
  赵顼对苏油这样的执政方式有些不以为然,讨论是不是还是通过奏章走比较好?这样的当廷讨论,大臣们在天子跟前争得面红耳赤,实在是有失体面。
  苏油笑了,争得面红耳赤,那就说明政策真的有问题。
  首先要我们并不是怕大家反对,如果反对的原因是对的,那我们就可以调整;如果反对的原因是错的,我们又可以给出解释避免误会。
  这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最后实在不行,还可以施行投票制呢,如果赞成的声音比反对的多,我们就施行;如果反对的声音比赞成的多,我们不施行就是了。
  赵顼表示异议,那盘庚迁殷,商鞅变法,也是一意孤行,最后获得成功的呀?
  苏油说道,那个时候的士人太少,百姓智识未开,需要上智之人引导,开化。
  而如今士人已然深入到了乡村之中,情况本来就和以前不一样,陛下不光要看到盘庚商鞅,同样还要看到苻坚败淝水,曹操败赤壁,那同样是一意孤行的后果啊。
  计较历史算概率,一意孤行地执行政策,终究是赢的时候少,输的时候多啊。
  赵顼觉得苏油说的也有道理,于是召集朝会,两制以上官员,都可以在殿上畅所欲言。
  这是有先例的,汉昭帝时,经谏议大夫杜延年提议,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就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盐铁专卖政策,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辩论。
  会议从二月讨论到七月,会议闭幕后,汉室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调整国家战略,开始与民休息。
  到汉宣帝时,桓宽根据那次会议的记录,整理出了一篇著名的文章——《盐铁论》,那次会议,也被称为“盐铁会议”。
  朝会之上,王珪就表示了深刻担忧:“陛下,辽国自来骄横无礼,如今要求将岁币的一半换成货品,臣以为不过是他们的以退为进之计。”
  “等到货品到手,再来要求添加岁币,我们又该怎么办?”
  苏油是今天负责回答和解释问题的人:“王相公,这些都会是签署协议的,两国之间的协议,不是说推翻就能推翻的,那必将经过又一次的磋商和谈判。”
  “对于辽国的要求,我认为,有理的,对大宋同时也有利的,我们可以同意;但是对于那些无理的,对大宋不利的,我们也当然要予以拒绝。”
  “我们与辽国的协定,主要还看是否于宋有利。大宋和辽国自澶渊之盟以来,几次岁币之议,渐渐从二十万贯缗,增加到了五十万贯缗,而边界之议,也是一再退让。”
  “如今这个协议,两国堪称敌体,可以说,这是自澶渊之盟以来,对我大宋最有利的一次协议。”
  王珪说道:“明润有偷梁换柱之嫌,这二十五万贯银铜换做了货品,同样还是价值二十五万贯。”
  “所以给辽国的岁币其实还是一分未少,而且增加了榷货的环节,反而多生事端,怎么就是有利了呢?”
  李肃之是政策的支持者,这时候出列:“将银铜换做货品,对大宋当然是有利的。”
  “相公乃是国朝华翰,不知道商贾之事,其实道理很简单,商贾进货越多,那价格折扣就越大,同样的订单里所含的货品越多,那成本就越低。”
  “这二十五万贯,可以让更多的商铺工坊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在如今河北凋敝的情况下,臣请用这二十五万贯,加上优惠的税制,在真定,大名两处招纳商贾,工匠,为辽国人生产所需的货物。一来能够刺激河北的振兴,二来可以就近调运,降低成本。”
  “这二十五万贯的货品,成本其实不过十多万贯,以钱易货,对我朝来说,还有一个有利的地方,就是变相降低了岁币的金额。”
  “而剩下的那些,化作了百姓和商贾的收益,以及国家的税收,何乐而不为呢?”
  孙固孙老头这次站在了反对的一边:“陛下,商贾之利,与国家之利不同。”
  “辽人也不是易于之辈,二十五万贯给他们带去的,是机井,窥天镜,药品,奢侈品。”
  “有了机井,便有了良田;有了药品,就有了强健的国人;有了窥天镜,就有了正统的历法;有了奢侈品,就有了笼络部族酋长的手段。”
  苏油笑道:“孙公所虑甚是,不过这些东西,也得看用在什么地方。”
  “不出苏油所料的话,机井,辽人不会用于改善百姓的生活,而是增加贵族,佛寺的良田;药品,那也是先给勋贵们保命,用不到国人身上;奢侈品,的确可以笼络人心,但是靠奢侈品笼络来的人心,靠得住吗?”
  “窥天镜我要说明一下,对于研究星体有帮助,但是历法是有一套观测算法的,需要很长的时间天文记录加以推算和佐证。”
  “辽国的天文记录并不靠谱,天文之学如今已然被大宋远远抛在了身后。”
  “天文学,是理工之学山巅上的那颗明珠,没有理工之学为根基,天文之学就不会有大的成就。这东西,不是一个窥天镜就能弥补起来的。”
  “之所以出售窥天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窥天镜前期的图纸设计,模具设计,耗费了大量的成本。”
  “如今一共才造了两台,分别放置在钟山和汴京。之后那些模具图纸便堆放在工部,再无用处。”
  “现在辽国愿意以十万贯巨资采购一台,就大大摊薄了我们制造窥天镜的巨大成本。只要能再拉到一张订单,我朝的窥天镜的前期研发成本就全部赚回来了。”
  “而且在满足持续订单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进行继续进行研究和改良,一个大型窥天镜,涉及的零部件极多,辽国要让窥天镜持续运转,以后也少不得需要替换损坏部件。”
  “那些部件精密异常,辽人是做不出来的,那就必须找我们继续订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