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全球战国> 第524章 小吏也有巨贪

第524章 小吏也有巨贪

  元宵节之后,大明帝国天启七年的第一次国务会议就紧接着召开了。
  “皇上,各位同僚。”户部尚书王绍徵首先发言:“经过春节期间户部的紧张工作,天启六年的收支基本出来了。”
  按照惯例,春节后的第一次国务会议,皇帝和参会大佬首先要听的就是户部的收支报告。不过大明实在是太大了,真要完全统计每年1~12月的收支,其结果根本不可能在第二年的一月中旬就拿出来。所以,大家经过协商后改为:前年的12月到去年的11月收支,视为去年的收支。
  “天启六年,朝廷累计收入一亿八千三百五十六万银元。”
  “嚯~!”这个数字报出来后,大家稍微惊讶了一下,然后开始拼命的鼓掌。
  “各位。”笑意盈盈的王绍徵待得掌声停歇后拱了拱手:“我在这里要提醒一下,这个数字,比起去年的一亿三千万是多了很多,但是诸位要知道,从去年开始,朝廷施行了田赋全面折银的政策。所以,朝廷的收入,以后都是钱,没有粮食米面这样的实物了。按照我大明以前收取田赋一般能够入库两千万石粮食实物,而两石粮食能够换到一块银元的比例计算,实际上这个数字起码要少一千万。”
  “大司徒,已经很不错哪。就算减掉一千万,也比去年多了四千万啊。这个增幅,不得了啊。户部在你的领导下,干得好啊!”
  “呵呵,大冢宰谬赞,本官不敢居功。这增幅,主要还是来自工商总局和皇家银行。前者收税收得多,后者放贷放得多,这利息转化为盈利的也自然就多。”
  “哈哈哈,明白明白,李局长和曹行长也辛苦了。那么,大司徒,这支出呢?”
  “支出嘛,总的支出是一亿五千六百万,朝廷去年总体盈余两千三百余万。”
  “哎哟,这可真是大幸!”
  “是啊,从天启二年开始国家每年收入猛增,但是这支出却也跟着居高不下。搞得每年不是轻微亏空就是勉强持平。现在总算是看到较大的盈余了。那个,大司徒,这支出主要花到哪里了?”
  “主要有五项,全国官吏的俸禄和办公经费,大概占了20%,军费也差不多占了20%,基建30%。因为国家不再直接收取粮食,而为了备灾,又必须保证各个粮库的总库存在三千万石以上。所以去年户部一共花了一千二百万购买粮食,这一块占比7.6%。
  最后一个大项是教育和医疗,按照皇上的要求,自天启六年起,国家完全按照以前的方山模式,进行一府一中学,一县一小学的建设。去年礼部一共是建了三十二所中学,一百二十五所小学。各位,这建学校其实花不了多少钱,主要是学校建好后的维持。教师的薪俸按照皇上的要求,小学教师不低于九品,不高于七品。中学教师不低于八品,不高于六品。光是这薪俸就不得了。而且这学生入校后,除了书本费,不收学费不说,学校还倒贴午餐......户部为此前后划了八百余万给礼部,这一块占比5%多一点。
  至于医疗,按照皇上的意思,每府都要建设一家综合性医院。除了日常收治病人外,还要承担该府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去年户部划给太医院六百余万,建成了三十五所府医院,占比3%多一些。剩下的就是各种杂项了。”
  “好啊好啊,国家强盛,文教大兴。正是本届内阁该做的事情。”
  看着下面抚掌相庆的众臣,朱由栋微微一笑:这点盈余算个啥?毕竟大明已经好些年没有打仗了。在砍掉了所有的卫所、军镇兵后,常备军也维持在了三十万这样的低水平。这支出减少了这么多,而收入却因为蒸汽机的普及,大东亚市场的全面打开而迅速的飞升。不出现盈余才是不正常的好吧?
  说起来,这点盈余还差得远呢。真要是将来打举国之战,我起码得把常备军扩充到五百万,这点收入和盈余怎么养得起?
  不过,大明现在的战略优势很大,确实不用急着卷入新的大战。还是再好好修生养息一段时间吧:如汉民族这样勤劳、坚韧的民族,只要当政者不乱折腾,给老百姓一段安稳发展的时间,什么人间奇迹他们都能创造出来。
  待得群臣安静下来后,朱由栋开了口:“大司徒辛苦了,朕再提一点要求。”
  “臣请皇上示下。”
  “人,要对国家有用,首先要有健康的身体,其次是丰富的知识。前者靠医生,后者靠教师。所以,天启七年,国家对教育和医疗的投入,要继续增加。朕跟你们讲过很多次了,钱要用起来才是钱,不然就是占地方的破铜烂铁。为了国家安全,户部保证有一定盈余是没错的。但是这盈余太多,其实对国家也不好。具体的理论,方山的金融课程已经讲得很清楚,你们应该也懂。”
  “是,臣领旨。只是皇上,建学校和医院简单,但这人才储备,着实不够。去年户部主动询问礼部和太医院,要不要更多的经费。结果他们都说手里没有足够的人才,建不了更多的学校和医院。若是接了太多的钱却没能办事,都察院是要找他们麻烦的。所以......”
  “哈哈哈,原来如此。看来是朕着急了,好,此事,朕不给你们过大的压力了,且稳着点来。”
  “臣等遵旨。”
  “好,钱的事情就到这里。接下来,吏部。”
  “皇上。”吏部尚书孙承宗起身:“吏部去年完成了对全国官员的梳理和定级。经过查验,我大明在天启六年,一共有文官三万七千五百六十人,武官一万三千六百人。各级吏员三十五万七千六百人。按照皇上的旨意,我大明于天启五年取消全国百姓徭役,改征徭役税。故而我大明从天启六年开始,不再有差役一说。以前差役的工作,将由吏员承担。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官吏比例过于悬殊,吏员的前程受限极大,所以吏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很差。最近一年来,都察院查处的人员,官占比极小,被查处问题来的,绝大多数都是吏。”
  “确实如大冢宰所言。”都察院左都御史赵彦起身:“皇上,都察院去年查处全国官吏一千九百八十六人,官只有七十五人,其余全都是吏。而这些小吏虽然没有品级,但由于他们才是真正对百姓进行管理的人,所以这手中的权力着实不小。这些人要做坏,造成的危害也极大。臣手里有一个亲办的案子,工商总局负责查账的一个小吏,通过收取商家贿赂,对其假账视而不见,三年下来,收取了三十余万银元赃款,给国家的税收造成了近五百万的损失。”
  “嗯......”听完孙承宗和赵彦的讲解,朱由栋又习惯性的敲起了桌子。
  大明以前的官大概是八万余人,其中文官两万多,武官五万多。但是经过朱由栋的军改后,卫所、军镇全部解散,这武官的数量自然就下来了。
  同时,由于社会的剧烈变革,使得国家的管理机构也相应增加,所以,文官的数量这些年在猛增。
  但现在看起来,增加的还是不够啊。
  官是通过科举考出来的,而吏呢,以前是官员自己任命(较重要的岗位需要秀才身份,并且向吏部报备)。现在是大量的既往卫所兵、军镇兵充任。你要说现在就打通官、吏之间的隔阂,让吏也有一个通畅的上升渠道。别说读书人和官不答应,就是老百姓都不认同啊。
  但是,不让吏有上升渠道,就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吏的世袭化、无耻化。如此一来,不管都察院多么努力,都无法彻底扭转吏治。
  这个事情的根本,最终还是得着落在官员选拨标准的彻底改变上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