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唐残> 第1092章 投躯报明主

第1092章 投躯报明主

  《凡读我诗者》寒山
  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
  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
  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
  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我是分割线——
  “等等,王彦章那一路在会州(今甘肃靖远)那边,遇到了好几支藩部来投奔了?”
  周淮安随即略带惊讶的看着另一封,从会州白亭守捉军送回来的奏报。在这个秋高马肥的即将收获之际,难道不该是塞外藩部、胡族寇边劫掠的窗口期么,这时候来投奔内附又是什么鬼?
  然后,在看了具体内容之后他才慢慢明白了原委。大概就是王彦章这一路自弹筝峡之战,追击着西军残余的尾巴,一直杀到了会州境内之后,突然就接到了凉州城内投降的消息。
  结果,接下来他这路人马就再没有遇上任何像样的战斗,一路沿途地方几乎是望风而降,就连那些散落在道路两旁的西军残余,也在饥寒交迫之下相继走出了山林来投降。
  因此,当王彦章所部正式进入和接管凉州武威城之后,不但军中收俘达到了三万多,就连盘桓在凉州境内的东部温末部众,也毫不犹豫的向太平军献上羔羊牛酒表示了归顺。
  所以,在他在这里稍事修整和补充之后,麾下的人马也再度扩张到了近三万,除了作为核心本部的九个步骑营头之外;其中几乎大多数都是俘虏甄选和当地民壮中新募集的(冷兵器)辅卒,因此其中居然还有三千多骑卒。
  因此,在相对的兵强马壮之下,他也开始清理和经略四边,以进一步的巩固太平军在这处河西突出部和前进基地的控制力。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强令那些东部温末部就此定居编户,而恢复汉家衣冠语言移风易俗。
  这一点,本以为会遇上比较激烈抵制和反抗,而早已经做好相应激烈手段镇压的当地太平军;却是有些大掉眼镜。因为除了少数顽固不化的部帐不敢反抗而远遁之外,其他都相当顺服的接受了新政。
  时候总结起来才知道,这一方面是因为东部温末在关内损失了太多的丁壮(许多人在工地、矿山当中服苦役),而难以聚集起来足够的反抗力量;反而因为失去了过多男性而导致严重虚弱,而成为周边势力眼中肥肉。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温末部众的本质和渊源。所谓的温末并不是特定的族群和概念,而是那些在吐蕃奴役和压迫之下相继逃亡的多族百姓,抱团自保和耕牧生产的聚落联合;因此真正诞生的时间很短才不过几十年而已。
  因此,能够得到中原争霸胜利的强者编户为民,就此安定下来反而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大好事情。因此,在大量失去主心骨的妇孺主动借机倒贴之下,就在这短短一个多月之间,民族大融合进程就突然快进了许多。
  而后续接管凉州节度使境内的白山戍、和戎城、赤水军、大斗军、交城守捉、武安戍、休屠城等各处军城、要邑的过程,也变得很是轻松;几乎是一直推进到了与甘州比邻的焉支山下大斗拔谷才停下来。
  而得以将局面初步稳定下来的王彦章,一方面按照长安的指示,派出了一支由一个驻队营、两个暂编营组成的偏师,护送着那位已经投降前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的长子张淮鼎,北上前往归义军治地瓜州收拾和稳住局面。
  另一方面继续派兵接管和清理那些,沿着大沙蹟(今内蒙巴丹吉林沙漠南部)的延边城垒诸塞;而这些延边残余军民的反应就更加热切了;道理也很简单,朝廷已经很久没有给他们提供粮饷了。
  虽然他们依靠当地的屯田自耕自食传统,但毕竟是边鄙之地的农作物产量并不会太高;同时每年的种子、工具和牲畜,也是需要钱帛或是其他等价物来置办的。
  因此,在多年被朝廷藩镇不闻不问的坐吃山空之下,期间能跑走的人都已然陆陆续续跑走了不少;等到西军联合东进路过凉州之际,倒是给他们提供了一批粮草物用,但是也再度征发走了其中刚成年的一批青壮。
  因此,前往搜捡的太平军在这些明显年久失修,或是部分颓败坍塌的塞垒边城之中,见到的白发老卒与半大孩子、妇人一起值守、劳作,各种青黄不接和断代情景几乎是比比皆是。
  而在一些明显因为人手不足而废弃的哨垒当中,甚至已经住上了许多边塞的牧部;虽然他们见到这支外来军队之后,都忙不迭的自称是为大唐世代守边的城傍后裔云云。
  因此,王彦章在亲自召集这些守边世兵和父老代表的酒宴上,看着摆出来的各色酒水、肉罐头和果子罐头做成的简易席面,居然有人接二连三的嚎啕大哭起来,说是中原朝廷久乱,终于有人想起他们他们这些戍边枯骨了。
  然后,此辈又在喝得醉醺醺和酩酊酣然之际,又不免大吐苦水说,朝廷若不再派人前来接管的话,只怕他们下一代都要无以为继了;因为,边塞本来就男多女少的情况下,再过几年就连去抢那些藩部妇女都抢不动了。。
  而因为与外族藩部互相通婚(抄掳女子),又缺少足够的母亲教养缘故,新一代的年幼子弟当中已经有人没法说完整的唐话了。那真的是要灭族亡种的天大危机了。
  所以在事后的重新编户过程当中,这些已经严重超出太平军服役水准线的延边军民,几乎是踊跃报名相从;因为,只要列入到这个边籍当中,就可以拿到一份基本钱粮的补贴,而且是当场发放足月的现身说法。
  因此,在王彦章的描述当中,甚至很有些无奈的提及到了,很多已经卧倒在床的老骨头,或又是还在流鼻涕的孩童,都被拉出来送到临时营地里祈求登记入册;
  然后,又有好些相貌明显有异唐人的家伙混迹其中,也号称是时代效忠的城傍后裔而跑来投军云云。却是那些聚居在废弃戍垒当中的藩部中人,也得到了相应的消息。
  然而,王彦章也是来者不拒一并接纳,然后按照他们的聚居所在,派人核算人口和牛马数目,重新规划了防区和职责;然后留下两个驻队营,就地进行整编和重新训练,又在当地向导引领下继续北上深入大沙碛。
  一路沿着流入沙漠之中的马城河,穿过汉长城旧址上只剩下小猫两三只的明威戍(今甘肃民勤县附近),北行跋涉百余里之外就抵达了深入大沙碛最北端的戍垒,位于休屠泽与白亭海之间的白亭守捉所在了。
  在这里同样顽强坚守着百名半数已经头发花白的老卒;但是偌大的守捉军城除了主体部分之外,其他的烽燧、哨垒和土寨,都已经被逐水草迁徙而来的杂胡藩部所占据了。
  然后,在随行军属虞候官的建议之下,王彦章派出许多向导带路的小队,武装宣示和威胁式的将附近所能够找到的藩部聚落头领,都相继召集到了休屠泽之畔;
  然后,给当众演示了一番用炸药炸鱼和抓鱼的过程,以及吃了一顿全鱼宴之后,这些人都忙不迭在对着上天盟誓当中,变成了新鲜出炉的新朝忠诚城傍和藩落。更有四支部落在事后请求内附。
  道理也很简单,他们都是在本族争斗当中新进被驱逐出来的失败者,携行的牛马已经不足以安然度过这个漫长的冬天,但又连那些在本地日久的部族都打不过,所以就只能举部卖身给中原政权了。
  这也是李唐王朝一代经略塞外的传统艺能,不断的打击草原上新崛起的强势者,同时收容和羁縻其中的失败者,在适当的时候作为带路党分化瓦解,任何一个可能统合草原的大势力,保持有限均势下的相对稳定。
  当然了,像是我后世强国大宋一样不休自强,而是不断的通过与虎谋皮式的联盟和岁币,将一个个统合了草原的游牧政权,给养肥壮大到砸了自己的脚的程度,也是历朝历代绝无仅有的奇葩例子了。
  于是,这些旋起交替的草原势力,既没有办法对中原形成足够的威胁,反而为了不被其他部族形成压倒性优势,而要争相对中原政权称臣纳贡,伏低做小以保证边境互市的茶、盐、铁器等重要生存资源。
  当然了,零零散散的寇边还是无法禁绝的事情;因为在每年的草原势力争乱当中,总有许多活不下去的部族,会在秋冬之际想要搏命上一把,消耗掉多余的人口或是多渠道足够越冬的资源。
  这也就是这些戍边军民存在意义;他们确保了以较低成本维持的边境安全。至于,在真正的大冬天过来抢劫的基本就是找死,不是被冻死在半路上就是被杀死在边墙上。
  因此,这四支部族也很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其中有被赶出盐州的党项人,有从西州流窜过来的退浑人,又有从安北都护府的庭州境内被驱逐的回鹘人,甚至还有一支契丹别种,鬼知道怎么从东北松漠都督府那旮旯跑过来的。
  好吧,从表面上看起来,大唐在塞外各族的余威还没有彻底掉光。居然还有外族缘着某种历史惯性,跑过来求收容和包养了。但是这就涉及到大都督府的外交策略,而不是王彦章一个军事主将可以决定的了。
  因此,与之而来的还有一份经过初步评估而具列出来,恢复延边基本防御力量和军事存在,所需要的钱粮物资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常常目录。
  最后,周淮安还是批准了其中大多数的项目,同时还有对于这四支内附部落的安置试点,作为日后讲触手深入草原的前置准备之一吧!在他的预期当中,汉唐自古以来的势力范围,是日后最基本的控制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