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小招说:魏晋南北朝> 513 北宋的灭亡

513 北宋的灭亡

  靖康之变,成了宋朝最耻辱的事件,也是最悲惨的事件,比起后来南宋灭亡,宰相抱着小皇帝跳崖自尽,还要凄惨!
  《宋俘记》中记载:临行前俘虏的总数为14000名,分七批押至北方,其中第一批“宗室贵戚男丁二千二百余人,妇女三千四百余人”,靖康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自青城国相寨起程,四月二十七日抵燕山,存妇女一千九百余人。”一个月内,有近半数1500名妇女死去。1900名未死者中,一部分送往上京,听从金太宗发配,其中上千妇女被赐给金国留守方的人员,另有三百人留住浣衣院,这些人都被迫随女真乡俗,“露上体,披羊裘”,即所谓“牵羊礼”。
  宋徽宗的郑皇后、宋钦宗的朱皇后也被同样处理,朱皇后不堪受辱,回屋后自缢,被救后又投水自尽而死。另一部分留在燕京被赏赐给伐宋的金兵,许多妇女被卖进娼寮,有的还被完颜宗翰以十人换马一匹,有的被卖到高丽、蒙古作奴仆。
  宋徽宗和宋钦宗也很凄惨。
  这时,正是农历四月,北方还很寒冷。
  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和郑氏、朱氏二皇后衣服都很单薄,晚上经常冻得睡不着觉,只得找些柴火、茅草燃烧取暖。
  宋钦宗出发时,被迫头戴毡笠,身穿青布衣,骑着黑马,由金人随押,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不但受尽旅途风霜之苦,还备受金军的侮辱。
  宋钦宗时时仰天号泣,辄被呵止。
  日暮宿营时,金兵“絷帝及祁王(赵模)、太子、内人手足并卧”,以防逃跑。
  四月十日,自巩县渡黄河,驾车的人对随行的同知枢密院事张叔夜说,将过界河,张叔夜悲愤难抑,仰天大呼,扼吭而死。
  五月下旬,过太和岭时,宋钦宗等人都被缚在马背上。
  七月二十日,宋徽宗、宋钦宗在燕京相见,父子抱头痛哭,悲愤不已。
  金人把被掳人员到达金朝京师会宁府时,举行了献俘仪式,命令二帝及其后妃、宗室、诸王、驸马、公主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体,到金朝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
  金人还为两位皇帝起了侮辱性封号,称徽宗为“昏德公”,称钦宗为“重昏侯”。
  二帝被劫持到北方后,先被关押在五国城。
  宋徽宗自幼安享尊荣,哪里受得了这个苦?当下将衣服剪成条,结成绳准备悬梁自尽,但被赵桓抱下来,父子俩抱头痛哭。
  后来,金人又将二帝移往均州。
  此时,宋徽宗已病得很厉害,不久就死在土炕上了。
  赵桓发现时,宋徽宗的尸体都僵硬了。
  宋徽宗的尸体被架到一个石坑上焚烧,烧到半焦烂时,用水浇灭火,将尸体扔到坑中。
  据说,这样做可以使坑里的水做灯油。
  宋钦宗悲伤至极,也要跳入坑中,但被人拉住,说活人跳入坑中后,坑中的水就不能做灯油用了,所以,不准宋钦宗跳入坑中。
  宋徽宗死时五十四岁。
  宋徽宗死后,宋钦宗继续遭受折磨,最后也惨死在北方。
  宋徽宗在被俘后,写了一首《在北题壁》的诗: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无南雁飞。
  孤独、凄凉之感,跃然纸上。
  他如果知道自己后来死得那么惨的话,肯定会后悔当初的奢靡生活,肯定会后悔当时的重用奸臣,可惜,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他当初只顾享乐,最后凄惨而死,真是一点都不值得同情!
  宋徽宗,真是个死不足惜的皇帝,也是个不值得同情的皇帝!
  他的儿子宋钦宗赵桓,照样不值得同情!
  按道理来说,国家是他老子折腾成这样的,与他无关,他应当得到同情。
  可是,实际上,他也不值得同情!
  为什么不值得同情?
  因为他没有坚持抵挡外敌的勇气!
  在他重用李纲,抵挡住金军的时候,他就应该鼓起勇气,坚持抵挡金人!
  可是,他没有,在金人要求合议的时候,马上同意,还把李纲等抗战派贬出朝廷,尽用一些无能的投降派。
  他以为,用他的屈曲求全,可以议和成功。
  哪里知道,金国是虎狼之国,哪里讲信用?只是欺骗赵桓而已!
  最后金人撕毁条约,再次进攻,宋钦宗应当明白,此时的他,除了拼死一战,没有别的路子可以走了!
  哪里知道,他相信神棍郭京,使得外城失守。而外城失守后,宋钦宗尤可最后一战,可是,他没有,再次去求和,最后,落入敌人手中,受尽屈辱而死。
  战,可能是死,投降,也是个死,可是,赵桓为什么不选择拼死一战呢?
  说到底,就是没有勇气!
  没有勇气,导致没有了智慧!
  我们前面说过,优秀的品质,也是智慧之一!
  假如赵桓有了优秀的品质之一:勇敢!
  我相信,他一定会拼死一战!哪怕战败而死,也留下个好名声!
  一个男人,可以失败,但是,绝不能不战而败!
  战而败,那是命运如此,无可奈何;不战而败,那是懦夫,那是蠢人!
  宋徽宗赵佶,是个烂人;而宋钦宗赵桓,不过一懦夫,一蠢人而已!
  想当初,赵匡胤兄弟,何等英武神明,何等英勇,他们要是知道有宋徽宗和宋钦宗这样的后代,真是气杀他们!
  北宋的灭亡,给南宋还有以后的人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他们通过思考后,进行深刻的总结,一致认定其祸首就是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
  明朝内阁首辅大学士王夫之在他的《宋论》里指出:人臣争胜是最大的祸害,会扰乱正常的纲纪,制造不和谐因素。而小人和君子是自然存在的正常现象,善政的关键不在于消灭小人,而在于避免小人当权,不给小人争权夺利的空间。然而,熙宁变法造就的新旧党争却为“君子”和“小人”的争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尤其可怕的是新旧两党轮流执政。
  由于王安石的变法,使得北宋的朝政内讧不断,小人和君子争斗实在太激烈,把朝政混乱到了极点,产生了极大的内耗,将原有的良好行政风气涤荡一空,形成了宋徽宗、蔡京、童贯等人沆瀣一气的决策层。正是这个近乎于弱智的决策层,做出了灭辽这个完全弱智的决策,导致了靖康之难。
  靖康年间,金军背盟入侵时宋人就已经认识到了熙宁变法的危害,削除了给王安石的很多称号,把他从孔庙中请出来。
  南宋更是掀起了一股声讨王安石的大潮,南宋文人罗大经,写了一本著名的文学史料著作,叫《鹤林玉露》。评价王安石变法说“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明朝人也经常总结宋朝败亡的经验,绝大多数把王安石定为罪魁祸首。
  王安石的变法,本身没有错,但是,从他变法开始,打击保守派,开始派系争夺,使得政局动荡,从这一点来讲,他确实是罪人。但实际上,北宋的灭亡,最大的责任人,还在于宋徽宗赵佶,其次是宋钦宗赵桓,再次才是王安石变法后的动荡政局。
  赵佶之所以成为第一责任人,是因为他统治的二十几年间,正是北宋最黑暗、最腐败的统治,他自己只顾过糜烂生活,朝廷任由小人当政,鱼肉天下百姓,使得经济落后,军队毫无战斗力,再加上这些小人没有见识,所作出的决策,都是错误的决策,北宋焉能不灭亡?所以,赵佶真是碎尸万段,都不足以抵消他的罪过!
  至于宋钦宗赵桓,他要是不驱赶以李纲为首的抗战派出朝廷,好好组织军队,和金人坚决抵抗到底,大有可能不用亡国。因为,后来的赵构,通过抗战,证明了金人是没法灭亡南宋的。赵桓要是勇敢一点,他一样能做到这点,可惜,他是懦夫,不足以成事。
  一个人,病入膏肓,往往是长期累积的;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走到亡国这一步来,是从王安石变法开始,一步步走向亡国的。所谓积重难返,无可奈何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