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灭明> 第400章 密谈(下)

第400章 密谈(下)

  对天命军来说,东南两个方向各有优劣,李自成当时的考虑,如果东进关中,现在整个陕北到处都是盗贼,剿灭盗贼不容易,而安置盗贼以及被他们裹挟的大量百姓,难度更大,自己的属地上,百姓刚刚解决温饱,哪有余粮接济这些盗贼?
  南下巴蜀,如果采取偷袭,以有心算无心,军事上并没有多少难度,还能阻止张献忠之流将祸水引进巴蜀,保持巴蜀的清净。
  但蜀道艰难,以现在的状况,大军通行极为不便,一旦陇右和巴蜀某一处吃紧,援军很难及时通达。
  除非陇右与巴蜀两地,都能保持强大的军队。
  李自成已经将吴二毛的无影门派入成都,实际上还是倾向于先拿下巴蜀。
  但郭世俊的话也有道理,李自成犹豫起来,一时无法做出决定,索性暂时仍在一边。
  “其四,兴办教育。”
  李自成在西宁开办了两所学校,一是西宁科技高等学校,乃是着力培养高技术人才和高等学校的教员,学子一旦毕业,拿过来就能使用,另一是西宁女校,招收的都是女学子,采用的是后世的教材,传授的是最前沿的知识,连文字都是后世的简体字,她们与原先的西宁卫签有合约,一旦毕业,将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员。
  人数虽然不多,但长期坚持下去,教员的人数就会呈几何数量级的增长,为将来普及教育储备人才。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教育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当李自成将西宁的教育现状告诉郭世俊时,郭世俊是持反对意见的,“大都督重视教育,属下甚慰,但现在的天命军,主要财物还是要花在军队的扩编上,甘肃、西宁、陇右都是极为贫瘠,养活军队已经不易,”可能是觉得伤了李自成的积极性和长远计划,他又委婉道:“当然,为了将来能普及教育,现在可以兴办少量学校,但暂时不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李自成自然知道扩军的重要性,待陇右的粮食达到稳产后,他就预备开始新一轮的扩军,但教育是长久之计,如果不做足够的准备,将来需要大规模兴办学校,绝对没有足够的教员,必须及早准备人手。
  按照他原先的设想,待西宁女校的学子毕业之后,先行在西宁兴办一所能容纳百人左右的初等学校,等到具备足够的教员,再将初等学校推广至各个县城,现在看来,的确是有些急了,最多能推广至各个府城。
  李自成冲着郭世俊点点头,“世俊说得是,在最终战胜明军之前,教育的步伐的确不能走得太快,银钱上就无法负担!”
  郭世俊的意见被采纳,心中也会是高兴,他是教师出生,如果参与到教育中去,应该是最合适的,不过,他的心中,早就有了不同的想法,
  “大都督从善如流,佩服佩服!”
  李自成哈哈一笑,继续道:“我的计划,还有最后一条,世俊应该能想出,就是发展工商业,不过,天命军的属地,商业都不发达,工业完全是空白,百姓也是比较贫瘠,连温饱都是刚刚解决,根本就是缺少购买力,世俊有什么好的建议?”
  郭世俊却是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大都督,天命军与朝廷的军队,正处于战争状态,商道可还通畅?”
  “我与洪承畴达成秘密协议,双方暂不为敌,因此商道暂时未受影响,”李自成摇着头苦笑,仅有商道是远远不够的,“只是天命军的属地上,产出极为有限,无法取得高额利润。”
  郭世俊先是皱眉,苦苦思索,随即双目一亮,瞳孔悠悠骤然放大,“大都督是如何弄出水泥、玻璃的?这等物事,不是你的学业专长,断不会存在你的记忆中。”
  李自成情知无法隐瞒,遂嘿嘿一笑,将自己携带后世知识穿越的事,原原本本告诉了郭世俊。
  郭世俊也是唏嘘不已,原来人的预感竟是如此奇妙,“我当时不甚明白,真是错怪你了,不过,有了这些知识,你自然可以生产出各种奢侈品,卖入京师、江南等富庶地区,所获一定不菲,完成原始积累。”
  李自成也是郁闷,早知道预感这么准,当时应该从长计议,多搞一些物事,“可是我有的记录,绝大多数都是战略知识,除了香水,鲜有奢侈品!”
  郭世俊摇着头傻笑,难怪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有受穷的份,自己的大脑中,一点实用知识都未储备,“为今之计,只有挖掘原有的潜力,扩大香水、玻璃的生产规模,此外,可以成立商行,自行出售,赚取垄断利润。”
  李自成认为郭世俊说的只是一种努力的方向,市场就这么大,如果肆意扩大生产,造成商品饱和,单件的价格和利润就会下降,到头来可能就是白忙活。
  组建商行,意义也不大,自行销售商品,利润可能更高,但长途远行,就会增加成本,而且还有各种风险。
  商行可以组建,但不是这个时候。
  两人都想不出好办法,只得四目相对,各自摇头叹息,他们心里都明白,现在天命军的属地,都是大明的边陲之地,原本就是最落后的地方,百姓都是以温饱为最高目标,强行带入商业社会,需要时间和资金,一时半会,根本不可能实现,还是李自成太急了。
  不过,李自成并非要一意孤行,他最主要的想法,还是让工商业进入普通百姓的视野和生活,培养百姓的商业意识,也就是给百姓洗脑,此外,就是利用工商业拼命攒银子,保障天命军顺利扩军。
  李自成知道郭世俊的身子刚刚恢复,估计不宜久坐,正要端茶送客,但郭世俊却是急道:“大都督,我有一事不明!”
  “我以赤城相待,世俊有什么话,就直说吧!”在郭世俊面前,李自成的确没有什么需要隐瞒的,后世是师生,今生是唯一的“知己”。
  “大都督为何要在天命军的属地上,不遗余力推广天主教?难道只是为了笼络汤若望?”
  “笼络汤若望不假,但不是主要原因,”李自成心道,当日决定在西宁推广天主教,主要还是为了归化异族,遂道:“其一,归化异族。当日的西宁,异族甚多,又有自己的土司,百姓不服管教,不事赋税,像是国中之国,推广天主教,乃是为了消除民族对立,建立一个统一的地方政权。”
  郭世俊在临洮府生活了三四年,对边陲地区民族杂居的情形,自然非常熟悉,土司制度是朝廷与当地异族妥协的一种临时策略,非下狠手不能解决,然当日的西宁军……他点点头,目视李自成,等着其余的理由。
  李自成道:“其二,增强民族凝聚力。边陲的异族,能繁衍下来,都有自己的宗教,如藏人的佛教,回人的恐怖教,蒙古人的萨满教等等,因为有宗教,民族向心力非常强,数百上千年不灭,撒拉尔人远迁黄河时,不过数十人,不但没有湮灭在汉人的洪流中,竟然还繁衍出数千人,这中间除了自身的正常繁衍外,亦有利用宗教、婚姻引诱汉人归化的结果。”
  临洮府原先亦有撒拉尔人生活,但是如今……郭世俊用深邃的目光打量着李自成,“大都督,现在的撒拉尔人……”
  “已经没有撒拉尔人了,不是死了,就是归化为汉籍了,”李自成想了一想,觉得不对,“奥,在西宁,还有数十撒拉尔人,已经沦为军奴,替天命军种植粮食,不过,军奴制度是暂时,他们一定会有新的归属。”
  郭世俊暗探一声,这种民族大融合的政策,如果成功了,的确能永久解决国内的民族#矛盾,建立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大都督,我在临洮的时候,就听说过天命军的归化政策,藏人、蒙古人这些黄色人种还可算是汉人,但回人等都是高鼻阔目,甚至还保留着蓝眼睛、红头发,你又如何让他们归入汉籍?”
  “这个……”李自成嘿嘿一笑,道:“世俊知道‘黄帝战蚩尤’的故事吧?在炎黄融合的过程中,一部分炎帝的族人,因为早先败于蚩尤,被迫远迁,成为今日的蒙人、藏人、土人等,而蚩尤的后人,为了躲避皇帝族人的追杀,则是迁移至更远的西域地区,并发展成为今日的回人、撒拉尔人、东昌人等,”他脸不红心不跳,继续道:“经过五千年的发展,现在皇帝、炎帝、蚩尤的后人,已经完成了融合,他们散落在边陲的后人,也该回家了。”
  正在喝水的郭世俊,顿时将口中的茶水喷了李自成一脸,从来只有给自己民族寻找光辉祖先的,没听说过谁硬给某一个民族塞一个光辉的祖先,这个李自成……不过,这似乎是快速归化异族最好的方法,既然属于同一个祖先,那现在归化为汉人,就像李自成所说的,只是回家,回到民族的大家庭。
  不管这种简单划分民族的方法是不是科学,双方要的只是一个理由,只要心里关过了,什么都好说。
  李自成取来面巾,擦去脸上的茶水,知道自己的“理论”太过逆天,也不生气,却是笑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恐怖教,西域等边陲,已经被恐怖教侵蚀,后世更是恐怖分子的温床,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宗教,绝难归化他们,所以我就看上了温和的天主教。”
  这一层意思,后世教学历史的郭世俊,如何不明白?他原本是李自成的老师,可是来到大明,看来做李自成的学生都不够格,同样在大明生活了数年,李自成能有一个清晰的规划,而自己还则是为一顿饱饭而发愁,如果不是在皋兰山麓遇上李自成……
  郭世俊忽地起身,长身而拜,道:“听大都督一席话,胜读十年,不,胜读百年书,佩服佩服!”
  “世俊,你……快快坐下!”
  郭世俊坐下后,又是拱手道:“我是教师出身,下午还曾想安安心心协助大都督兴办教育,享受一下平静的生活,可是如今……看到大都督描述的波澜壮阔的世界,我仿佛一下子年轻了数十岁!”
  李自成看着郭世俊的面孔,的确是年轻了数十岁,除了双眼偶尔泛出深邃的光芒,实际年龄恐怕比自己还小,笑道:“那世俊现在有何想法?”
  “如果大都督允许,我想去陇右考察民生与政治构架,为天命军未来的地方官府,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制度,同时,也为大都督寻找几名诚信、敬业、有热血的地方议员,不能让地方议会成为替个人谋利的温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