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一百五十五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

第一百五十五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

  粮食刘备已经派人送来了可供数百妇孺吃用七日的口粮,说是七日,但刘备给的比说的更多了许多,估计半月也吃不完。
  很大的粮食袋子,共有三大袋子。
  而负责煮饭的炊具也有了,按二十人一灶,需要炊具三十二个,便需要升起三十二堆篝火,升火做饭若交给专门的人做,一个人看三堆火,也需要十来个人专门当伙夫。
  李孟羲最先想的是让妇孺营,那些随行的小孩子家长来帮忙煮饭,可一想,好像不行。
  因为利益相关,谁都回给自家孩子多盛,甚至借煮饭之机,偷偷藏一把粮什么的也不奇怪。
  因为设身处地的想了一下,李孟羲想到如果自己没有被刘备重视,也不得不屈身于妇孺营,为了多吃一口东西,不让自己特别是不让弟弟饿着,李孟羲才不愿意管什么道德呢,但凡有一点机会,必然要偷偷藏粮然后给哥俩吃。
  所以,伙夫还是得交给乡勇们。
  刘备说好的配来襄助的两什乡勇,在天即将完全黑了的时候,才带着铺盖,帐篷等一应物什,拿着全部身家来了。
  人来的很及时,李孟羲当场分配了任务,说需要专门负责做饭的人,一人管三灶,问谁愿意干,众人响应。
  好了,伙头军有了。
  辎重营的乡勇们已经开始吃饭了,妇孺营才刚升火。
  老铁大老远跑来,喊李孟羲继续去他们伙上吃饭。
  “铁叔,我今儿个在这儿吃了。”李孟羲指着升起的一堆堆篝火,和篝火上吊着的一个个大瓦瓮说着。
  老铁挠了挠头,憨厚一笑,“那行,我先回了。”他摆手和李孟羲告别。
  事应该说是安排完了,李孟羲眉头还是紧皱,他看着一堆堆明亮的篝火和往瓦瓮里倒粮的伙夫,有一个细节李孟羲没搞明白,那就是每餐放的粮食,该放多少呢?
  若无法精确控制,多放一顿少放一顿的,控制不好,可能还未到预计的时间,就把粮给吃完了。
  放在小层面上说,一什人分配不好口粮,就可能时不时的会因为过早的把军粮吃完了,又不敢去跟将军再要粮,怕被训斥,然后饿了一天,然后饿的没劲,又碰上敌军,要作战,因为没力气,所以被敌军砍了的概率太大了。
  放在大层面来说,若是大军不能精确的统计出粮食的数目,并精确的下发,每次发放军粮都有误差,误差累加起来,就是数天军粮的出入。军粮比预估的早了数天耗尽,很要命的。
  一天就能饿的士兵战斗力大降,饿上两天,纵然是吕布的武力值,也得下滑成华雄,若是饿上三天,士气大降,军无战力,等着打败仗吧。
  现在全军有没有精确统计出军粮数额,暂且未知。
  李孟羲猜测,现在军中,尤其是乡勇们,每七日领一次的军粮怎么去分配,应该是全由各个小队长自决的。
  正如前边李孟羲所想,若是守城的时候,全依靠小队长的道德操守,会出问题的。因为不可避免的有着小队长贪生怕死,逼着别人往前冲,他自己躲在后面。
  万一正守城呢,矛盾激化了,城墙就完蛋了。
  放在军粮分配上,也是这样。
  把军粮分配的公平与否,依赖于伍长什长的个人操守,太不靠谱了。
  其实人是最不靠谱和容易出意外的。
  万一有个混账什长,每次吃饭,总先给自己盛一碗稠的,留稀的给别人。
  一般扎营,都是晚上,万一矛盾起来,拔刀相向,黑灯瞎火的,一有厮斗之声,全营皆动,一不小心就炸营了,然后死伤无数。
  这种意外有可能会发生的,而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应该避免此类事情。
  有活生生的例子,就比如李陵,五千步军借地势之利,射杀了匈奴数万人。眼看匈奴就要溃逃了。
  可是李陵军队的管理有问题,内讧了,李陵的部下跟李陵有矛盾,跑去跟匈奴说,李陵的箭已经用完了。
  然后探得虚实,匈奴全军压上,李陵被迫投降。
  本来,李陵以五千步足,在十几万骑兵的包围下,不仅大败匈奴,还射杀匈奴数万人,如此耀眼的战绩,够青史留名了。
  天才和蠢货往往只差了一步,一步料到,便能成不世之功,一步出错,便成笑话。
  兵道危行,不可不处处谨慎,如履薄冰,细细查之。
  当李孟羲盯着篝火和瓦瓮发呆,只让新来效力的乡勇们误以为李孟羲是盯着看谁有没有偷拿粮食,一个个紧张的不行,干活升火用了十二分的投入。
  又一个疏漏点,李孟羲无端的联想之下,便发现了。
  对士兵们来说,粮饷不是小事,而是头等大事,无饷或许还能稍忍,粮食分配不公,会触犯士兵底线的。
  粮饷要如何分配非公平,李孟羲认为,应该以军律令之,以军法严之,使负责分配粮食的最低一级小队长不敢明目张胆的中饱私囊。
  为了使军律更有效用,应该加上对军官们的考核制度。但有劣迹者,立刻革除军职,以儆效尤。
  有了定期的审查制度,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公平。
  由此又可以关联到其他问题,除了在口粮分配,还有日常劳作,行军之时,有没有混账小队长让别人帮他拿兵器之类的事,都可通过内部审查的方法,予以严禁。
  李孟羲顺着思路深往下想,想到了很多之前未能想到的东西。
  军中应有负责抓纪律,专盯不良行为的纠察制度和纠察人员。
  而不管是内部的自查制度,还是纠察人员,目前军中都没有。
  不仅没有这些,练军令都还一直没有一套明确的明文规定的军令。
  义军草创,真的是处处毛毛糙糙的,哪里都能有问题,跟精雕细琢出的堪称精兵的军队相比,差的太远。
  李孟羲眉头紧皱。
  ——
  晚饭,李孟羲是和妇孺营一起吃的。
  不知怎么回事,粥熬的很稠,每一灶都熬的稠,一顿能当两顿了。
  李孟羲还不知道,正因为他站人家面前,人家怕李孟羲不满意,才把粮往多了放。
  吃着饭,李孟羲想到,妇孺人群之中,有大人,有小孩儿,应该把大人和小孩儿分开盛饭,因为这样,大人可以定量,小孩儿也可以定量,伙夫们就好控制做多少饭,并且大人是分几勺,小孩子是分几勺,都好把握。
  可是李孟羲又一想,想法虽好,却不好操作。
  第一,炊具大小就不一样,每一堆篝火的火力也不一样,每个伙夫倾向于多放水还是少放水都是不同的。
  如此多变量累加,粥煮出来的稀稠多少都不可控制。
  同样的粮,可能会因为煮的稠了,不够每人一勺,煮的稀了,每人一勺之后,剩下的不够每人再分一勺,怎么分配,就很难受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也,要想公平,实现公平是很难的。
  除非能有电饭锅,电饭锅上有刻度,多少米,多少水,电力输出又很稳定,只要米方的一样,水一样,煮出来的粥肯定次次一样。
  除非能标准化,不然,给几百人个做饭,要求不少不剩,每个人分的很平均,这难度极大。
  李孟羲想着东西,吃饭都吃不香了,没味道了。
  看来,得像摸索兵法一样,得探究下怎么做饭,多少米,加几碗水,煮出来的粥可以刚好分配。
  而要标准化,要有统一的度量衡工具。
  没有统一的度量衡,不过无所谓,三十多个灶,只用一个工具,用一个碗去量粮,用同一桶添水,度量衡于是就统一了。
  度只有一个碗,量也只有一个桶。
  只有一个,直接就是一了,还用统一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