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开国女帝记事> 开国女帝记事 第69节

开国女帝记事 第69节

  所以,许善之这次大礼行得是真情实意的。
  “还请太守三思。”他说道。
  姚静微微转过头去,她本就没想带兵前去中州,之所以这么说,是想看看许善之的想法而已。
  若是,他什么都不说,那就说明,许善之对于州府对于大齐并没有姚静想象中那么忠心,可是若是他坚决劝阻……
  现在结果出来了,明显是后一种。
  可惜了,这个许善之,姚静真的很看重他,除了他本身才华出众,也因为姚静在他眼中没有看到对于自己的轻视,姚静给他安排做事,也不像大多数士族出身的文士一样不愿屈居于姚静这个女流之下。
  他比陈足道、文先仪对于男女问题看得更开,不过,可惜地是,他的忠心是给州府,不,应该说是给大齐的。
  姚静不知道大齐还有多久,但是一个朝代即使覆灭,也会有着皇室宗亲重建王朝,比如,蜀,后唐,南明等等,哪怕这些皇朝久不了,而且这些王朝的政治很腐败,但是许善之这样的人还是会一直会忠于这样的皇朝……
  姚静叹了一口气,心中格外地失望。
  大齐若是破灭,姚静当然是走自己的路,根本谈不上忠心大齐,为大齐复国而努力,这样一来,许善之是不会归顺于她的。
  “刘赦大胜,叛军士气正虹,我若还增兵州府,先生可有把握破之叛军?”
  姚静淡淡地问道。
  许善之一听,他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从来就不会说大话,他皱起眉头。
  刘赦大胜,现在谁也不知道他要如何布置,姚静等人在想法子应对,不过是在根据刘赦的性格以及他和天下的局势来推断的,智者能料定百分之九十九,剩下的百分之一……毕竟,大家都不是神。
  许善之也担忧刘赦攻中州的同时会往钦州增兵,就是不增兵,他也不敢保证姚静增兵四万就能将叛军击退。
  不过,保住州城,他是有绝对把握,只要州府别出其他问题。
  “在多次攻城战后,叛军每七日就会增加援兵,眼下州城和叛军相比,叛军的数目已经超出州府兵力,太守若是不增兵,州府破叛军的几率不到两成,而太守若是出兵州府,当会增加七成。”
  许善之深思熟虑过后说道。
  姚静垂眼思考,却并不说话。
  许善之不敢再打断姚静所想,他也清楚,支援州府很容易进退两难,而去支援中州,就是未建寸功,单是她出兵就是应天子诏令,多少有功劳的。
  而且,州府如果守城失败了,姚太守带着兵马在州府,也难免会和州府共同担着守城不利的声名。
  如果将心比心,许善之也会觉得,想要建功立业的姚太守出兵中州可比出兵州府要来得有利得多。
  “许先生此言,我会慎重考虑。”她和陈足道主意已定,但这时候不曾显露半分给许善之知晓。
  许善之拱了拱手:“还请太守为州府百姓所计。”自身立功为轻。
  后面那句话,许善之当然不会说出来,但是姚静是聪明人当然清楚许善之后面不曾说的话是什么。
  姚静点点头,然后请许善之出去了。
  许善之出去后,姚静揉了揉眉心,看看中州和钦州的地图,不禁觉得头疼。
  虽说她和陈足道已经决定今后的去路,可是到底是打乱她之前的计划。
  她没料到最先输的会是中州,她一直以为,州府会更快被破。
  而且,等到州府被破之日,她的石涧郡已经有六十万人口,她的兵力更是能达到八万左右。
  可是现在,石涧郡兵力不过五万,而且有近两万只不过训练一个月……另外三万,除了从成县带过来的老兵,也只训练两三个月的样子,又因为狼和狗已经稀缺,这些人都不像姚静在成县那样,让士卒见血。
  这些新兵们,虽然训练的方式差不多,但是姚静心里清楚得很,这些新兵是比不上当初在成县出来的新兵。
  “府君。”
  外面传来了姚燕的声音。
  姚静没从地图抬起头,说了句:“进来。”
  姚燕轻手轻脚地走进来,手上是一叠账册。
  姚燕在前些日子就跟在姚静身边了,不过到了前院,姚燕是不能叫姚静三妹或阿静,所以,姚燕一直称呼姚静为府君。
  这些账册是最近城内的商税数目,姚静的郡守府有官吏统计登记入册,姚静给姚燕安排的,不过是复查一遍。
  当然,对外的说法,姚燕就是姚静身边的女官,就是给姚静递账册和文书,做跑腿的。
  姚燕将东西放下后并没急着走。
  “顺宁,还有事?”
  姚燕及笄了,这年代士族女儿都会取字,姚静的大姐姚香,姚母也请了女先生为其取字,后得了婉瑞二字。
  而姚燕,她向姚母拒绝了女先生取字,随后就给自己取了顺宁两字,随着姚燕从后院出现在外院,在公务上,姚静也不会叫其二姐,所以叫了她的字。
  顺宁,在姚母等人心里,是指姚燕以后一生平顺安宁,但是姚静知道,那死去的袁三公子,字宁舜。
  女儿多情,姚静也不知该如何劝慰这个二姐。
  姚燕说道:“府君,我能否前去织室?”
  姚静奇怪地抬眼。
  姚燕有些不敢和姚静对视,她道:“妾……”想到姚静曾言不许称妾,她连忙改了口:“我不怕做不了政账……”她的声音见小。
  这是真切地,每日看其账薄,姚燕头昏脑涨。
  织室是姚静在郡府设置为士卒和百姓裁布衣的地方,姚静并未买奴,而是采取雇佣制,一件合格的衣裳给予她们手工费一文,而且规定这些妇人姑娘都必须在织室里面裁衣,不得让她们拿回家中。
  这不仅仅是防止布匹针线为她们私拿,也是姚静一点点提高女性地位的小手段。
  如今天下,女为男人附属,哪怕是妻子也是男人的财产,而非日后隋唐以后,夫妻之间虽然夫贵,但是妻子好歹是人,双方成亲事结两姓之好,而非现在,妻女都是男方财产,可以随意买卖。
  之所以造成这个原因的,除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形态,还有就是女依靠男人而活,脱离了男人,她们无法活下去。
  姚静弄出来的织室就是让女人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一旦入了织室,便会给她们一种人身保护,只要能进入织室为士族,为郡府出力的,姚静便让她们和其丈夫|父亲|儿子签了契约,只要她们人一天在织室工作,就能有俸银,而且契约所在,禁止男方休妻、卖妻|女!
  织室一出,在民间石涧郡百姓立刻引起了轰动。
  士族不当一回事,因为这等样的契约干活,就和他们买奴婢差不多,在他们家里为奴婢的,被嫁出去的奴婢只要还在府里干活,他们当然要保证府内体面。
  石涧郡百姓同样没多人抵触,织室之中都是女子,一同做衣而已,而且能够拿到文钱,贴补家用,对于家境困难的家庭,无疑是极好的出路。
  当然,也有很多家户男主人觉得让自己的妻子女儿去织室做工,是他做男人的没出息的表现,其实,他们这中间很多人本来就依靠家里的母亲和妻女做针线活出去买而得家用,现在不过因为要离家去织室,就产生这般怪异地念头……
  姚静对于这些事心知肚明,不过织室开起来的时候,还是有数百女眷前来报名。
  等到她们进入织室,不仅每日有好些银钱,更是每过十天半月,织室会给这些女工发放酒肉粮米等补贴,这样提着带回去,顿时之间就让那些有抵触的男人们也心动了。
  银钱什么的,大家都收着,而且大伙都受着财不外露的思想,根本不可能显露人前,所以很多人对于这女工得了多少,因为不知,看不到什么利益。
  但是现在,这些女工一提回来些酒肉粮米,那可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很快,织室就已经到了连女眷都很进去的好地方,人就是这样,越难进越被人抢的东西就是好东西,不知不觉中,织室已经为石涧郡的百姓们都接受,并且在普通百姓中,女眷以进织室为荣,尤其是未出嫁的小娘子进了织室,那是能遭无数人求取的。
  当然,织室的作用仅仅是如此,那就大错特错了。
  姚静会特意安排人教授这些女工手中掌财的重要性,也时不时地教她们识字,不识字也可以,因为姚静在军中开授了识字课程,每个士卒不说能认数百上千字,但是自己的名字是定然会写的,于是姚静可以要求这些女工在给他们的布衣上绣字,久而久之,不怕她们不识字……
  除了一点点解放女眷的思想,提高她们的地位,这织室还是有大用的。
  她们做出来的衣物等各种穿戴东西,姚静开始安排商户送到市场买卖,姚静扶持她们一个月后,就已经不需要姚静再填银子进去了。
  织室中除了织女,还有管理阶层,也都是女眷。
  姚静抬起头,看着姚燕,见她模样,心中有些失望。
  这些日子,姚静其实将姚燕看在眼里,她很多政务和账目都不明白,很多地方都乱成一团,在男子官吏面前不敢说话等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
  姚静之所以不管,是想看她能不能反应过来,积极去适应。
  现在看来,果真不适应吗?
  姚静想了想,她并不勉强,政务上不适应,总有其他地方适应得。
  就像织室,管理和教习。
  这对于姚静来说,这也是很重要的。
  姚静要用姚燕,是为了提高女性的身份地位,但是,女子为官其实并不能改变这个社会现实,想要改变身份地位,只能从生产力上和思想上着手。
  织室是个开始!
  女子在生产力上有了话语权,她们的思想意识到了,那就可以慢慢改变,那么未来女子为官能够水到渠成地产生。
  “可以。”姚静答应下来。
  姚燕惊喜地看着姚静,她还以为自己会被阿静骂一顿呢?
  “顺宁你下去吧,明天你就过去,我会让人给你安排好。”
  姚静又说道。
  姚燕连忙点头。
  ***
  姚静和郡城一众文武在郡守府议事。
  等到有了具体章程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许善之一直等在府外,可见,他对这个结果有多心焦。
  “足道兄!”
  许善之和郡城文武不大熟,而且这些人也是不会泄露刚才的会议,等到看到陈足道,许善之顾不得那么多就直接去拽他。
  陈足道摸了摸不长得胡子。
  “善之莫急,莫急!”
  许善之怎么能不急,这可是关乎州府和天下局势的大事啊!
  “足道兄你且和我说实话,姚太守欲出兵何处?”
  陈足道不急不忙,悠然地说:“自是中州,主公甚是渴望建功立业,善之当知晓,主公身份,最急切地还是立功得到认可,此去中州,是最能扬名立功的途径。”
  许善之跺起脚来,说道:“足道兄就不曾看明白……姚太守若走,州府危矣?”
  陈足道说道:“非也,州府,恐死局而已,中州稳当!”
  许善之一听脸色大变。
  “我这就去寻姚太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