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其他>人间降维> 人间降维 第124节

人间降维 第124节

  王尚书年少时与谢首辅并称为京华双玉,王家璧玉和谢家玉树,两人不知揽走了多少小娘子的芳心, 直到现在,不少同朝为官的老臣回想起当年的往事还会暗暗咬牙切齿一番, 自家老妻——或是心上红妆都曾为他们俩神魂颠倒过不知多久, 好不容易这俩祸害老了……他们的儿子孙子又长大了!
  气煞人也!
  而如今,也到了风华正茂倾倒京华的王家璧玉上书自陈垂垂老矣的时候了。
  王尚书告老的折子首先递到了凤凰台,台城首辅谢渊盯着这本折子看了许久, 将它合上,交给门口守候的小内监:“直禀陛下。”
  在内宫与宠妃游嬉的君王睁着昏沉的眸子,将奏折上的字看了一遍又遍, 终于用糊涂的脑子看明白了里头的意思, 耷拉着眼皮的瞳孔里放出一点清明锐利, 旋即又变作迷醉的痴笑:“一玉去也,去也。”
  折子被轻飘飘地合上,和着皇帝的这句话一起,被原模原样地送出了凤凰台。
  隔日,王尚书便由家人搀扶着前往凤凰台谢恩,陪伴在他身边的正是这两年青云直上姿容美昳的王侍郎,王凤子今日没有穿着惯爱的宽袖大氅,也没有穿制式冠服,而穿了一套色泽深沉得有些过分沉郁的深衣。
  深衣衣裾平直,佩玉琳琅,边襟滚着半掌宽的褖纹,这衣服做工精致典雅,恍然是多年前京城流行的风格。
  皇帝眯着酒醉未醒的眼睛,审视了一番从殿外而来的一老一少,忽然笑起来:“这不是璧玉又回来了?”
  这么说着,他抚掌而笑,对于这样代代相传的相似性表现出了异常的偏爱:“正巧,尚书去后,朝鸣台无人执掌,王瑗之才德高甚,又有家传渊源,便擢升朝鸣台令,备台城行走吧,这下朕的朝鸣台,可是切切实实有了一只凤凰儿了。”
  台城行走,位同大夏储相,说他一飞冲天权倾朝野也不为过了。
  朝鸣台有了新的掌权者,谁也没注意卸任的王尚书是什么时候离开京城的,王瑗之在接手了朝鸣台后两个月,门庭若市的拜访者就将名帖塞满了王家的门房,但现任的朝鸣台令不是个喜欢交游的性格,从他年少时起,就是个不爱搭理人的高冷性格。
  不过仔细想来,似乎他也并没有缺席过什么宴饮,为什么会给人这种感觉呢?
  可能是……当时他身旁总是有另一个更长袖善舞的人居中调和,完美地弥补了他的缺点?也可能是因为他在对方面前的姿态过于柔和顺从,以至于给了人他其实并没有那么难以接近的错觉?
  这些时日里,唯一一个能每次来都得见的也只有桓家的郎君了,连专注朝事的谢首辅都听说了王瑗之和桓郎君颇为亲密的传闻。
  龙阳之好在大夏不是什么值得惊奇的事,世家大族的郎君之间有些超出界限的情谊还算是有点儿时尚潮流的风雅之事,总归只要不耽误娶妻生子,任何荒唐奇事都是锦上添花的雅趣。
  就连当朝皇帝都有一两个男宠呢。
  其实很多人私下里也有过揣测,谢首辅和王尚书年轻时或许也有过那么点儿故事,不过两人都是端方正持正的性格,这种话说出去总感觉有玷污之嫌,慢慢地也就没人说了。
  谢首辅听闻王瑗之和桓真知的事时,眉头都没有动一下,只是点点头,转而问起了另一件挂念已久的事:“……漠北那边,有没有消息传来?”
  家仆垂首而立,摇摇头:“商队多方打听,都没有听闻郎君的踪迹,三年前的初冬,定州的确接收过一名自京城而去的流放犯官,但是不到一年,那名犯官就患病身亡了,商队派人偷偷掘坟开棺,里头确有一具尸骨,但仵作看了,其人身形骨骼粗大,并非官僚人家出身,绝不是郎君。”
  谢首辅嗯了一声,示意他继续说。
  家仆便道:“而后商队回转南下,沿路分拨将几条通往京城的必经之路都走了一遍,但是根本找不到有关郎君的只字片语,也可能是时间过久,客店旅舍都记不清来往客人的缘故……”
  “要么……”他犹豫了一番,不敢欺瞒家主,只能低声说,“要么,就是郎君转向塞外北蛮的地方了……”
  他到底还是没敢把最可能的那个猜测说出口,郎君没事情去北蛮的地盘做什么?可他如果南下返回,在这么铺天盖地的寻找下,绝不可能不露一丝形迹,能两年多不闻丝毫音讯的,也只能是……
  谢首辅闭上眼睛,长长叹了口气,他怎么可能想不到那个最差的可能性呢?
  “你是想说,饮玉已经死了吧?”
  老人用沙哑的声音缓慢道。
  家仆悚然一惊,深深垂下头颅:“仆不敢!郎君吉人天佑,绝不会——”
  他的话没有说完,谢首辅倦怠地摆摆手:“行了,下去吧。”
  家仆倒退着走到门口,谢首辅忽然道:“把找他的人都撤回来吧。如果他真的死了,也不必为一具尸骨奔走;若是他还活着,这般寻找都不见踪迹……可见是他不想露面。”
  家仆应诺退下,谢首辅摩挲着手中的白玉盏,如同这几年不停歇的自问一般,再次轻声喃喃:“饮玉啊饮玉……你在哪里呢?”
  在这么自问的时候,他还不知道,他惦念担忧数年的孙儿,即将以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
  京城通衢门连接大夏最为繁华的朱雀大街,横举铜驼大道,这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异族之人更是多如牛毛,每天如织如潮的人流汹涌汇聚在通衢门前,等待着进入这座大夏的都城。
  朱雀大街的尽头就是展翅欲飞的凤凰台和如明月亭亭的丹青台,从通衢门而入,抬头就能看见凤凰台之上翘角飞檐高展如翼的宫殿楼阁,以及侧旁造型典雅似兰草蔓蔓的丹青台阁顶,楼阁亭台身披霞光直上云霄,宛若仙人座下金银台,日月照耀,霓虹披举。
  多少首次来到京城的人都是被这一眼给震得不能自已。
  “有劳。”
  守城小吏麻木地接过一块路引——这就是一块刻在竹片上的身份证明,证明此人乃是大夏治下良民。
  和路引一起的还有两文入城费。
  捏着竹片和铜板的手指瘦削伶仃,骨节像要刺破皮肤,青色的血管攀爬在满是细碎伤口的手指上,将造型优美的手指美感破坏的一干二净。
  路引竹片边角光润,小吏瞥了一眼,就认出了这是大夏最低一等流民所用的路引,只有乞儿贱籍才会持有这种路引。
  他抬头看了一眼,来人衣衫破旧,头发蓬乱地堆在脸侧,遮蔽了大半张脸,粗布麻衣上满是陈旧的补丁,不甚合身的衣裤穿在他身上颇有种可笑的滑稽感,就像是一块破布挂在了细瘦的骨架上,裤脚遮不住他的脚踝,过短的衣袖寒碜地露出他骨骼突出的手腕,二最为醒目的就是他缠系在脑后的那一截深青色布条和手中的竹杖。
  是个瞎乞子啊,小吏漫不经心地想,这种身有残疾所以想来都城权贵脚下套一口饭吃的乞丐他见得多了。
  这么想着,他难得大发恻隐之心,提点了瞎子一句:“你入了城便往西去,找谢家宅邸,谢首辅宅心仁厚,他家定期给乞儿流民放粥的,你去等着,说不定还能蹭上两个馒头。”
  瞎子听了,默然了一瞬,而后轻轻点头,声音低哑道:“我知道了,多谢提点。”
  经过通衢门深邃的城门甬道,迎面就是云霄中屹立的凤凰台和丹青台,两旁的人走忍不住停下脚步发出了惊叹,明明什么都看不见,那个瞎乞丐也像是若有所觉般停了下来,面向远方,仿佛也在凝望那两座穷尽人力也无法构建的艺术品,停顿了一会儿,而后微微低首,竹杖点着地面,顺着涌动的人流无声而静默地缓缓往城中去了。
  与此同时,从内城驶出的数辆马车驱开人群,马车帘壁上绣有盘曲的鸾鸟,车驾带着叮咚鸣乐和冷香阵阵从人群中穿过,守门小吏眼尖识趣,迅速呵斥人群让开道路让士族车马出去。
  旁观的人群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小吏堆起笑脸上去与驾车的车夫说话:“……尚书大人又要出城?早些时候桓家的车驾已经出去了哩。”
  车夫坐在车辕上居高临下地瞅了小吏一眼,无可无不可地笑骂了一声:“郎主的事岂是我们可以过问的?”
  小吏立即笑嘻嘻地打蛇随棍上:“那是、那是……不过今日风大,怕是要下雨,城门或许要早些关闭——啊,尚书大人要回来,自然是会留有侧门的……”
  大约是停留了过久,后面车厢里传来指节叩击车壁的脆响,车夫面色一凛,迅速朝小吏使了个眼色,小吏会意,提高声音朝围观的人群大喝起来:“看什么看?赶紧让开道路!”
  车驾逆着人流慢慢驶出了通衢门,在离开城门那一瞬,车中的王瑗之忽然不安地蹙起了眉头,他揉搓了一下指尖,怎么也无法按捺下心中突如其来的忧虑。
  他一直在和桓真知合作寻找饮玉的下落,试图把他拦截在路上,但是不管是他还是桓真知,甚至他还打听到了谢首辅派出的人的动向……无论是哪一方,他们都没有找到任何一点有关饮玉的下落。
  没有任何消息并不是好消息,相反,随着时间过去,王瑗之的心愈发地高高提起。
  饮玉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他一直不明白他为何要轻易自请流放漠北,这个疑惑在长久的思索中变成了一个可怕的猜想。
  如果、如果饮玉一直没有放弃重编史书的想法,那他此番前往漠北,除了收集史料外,还有什么解释?
  更糟糕的是,他偷偷派去漠北的人回来告诉他,定州城里并无饮玉的踪迹。
  ——饮玉失踪了。
  王瑗之的心从听见这个消息开始就在疯狂下沉。
  他不信饮玉会轻易死掉,那他的消失到底是为了什么?
  他有预感,饮玉或许正在回返京城的路上,一旦他回到京城,他一直担心的事情就要发生了,而且这次的风暴将会比三年前更加的可怕、更加的……无法挽回。
  这是一条死路,所以饮玉,千万不要回来。
  第154章 为君丹青台上死(十九)
  买一碗冷水面需要一文钱, 好在配送的腌菜免费吃;
  旅店的大通铺是很便宜的,但要是单独开一间上房的话就要二十五文了,不过好在他只需要住两天, 稍微挤一挤, 也不是挤不出这些钱——更何况还有从冷水面摊子上塞了半肚子的腌菜, 足够省下一天的饭钱了;
  大头在于购买竹纸笔墨的钱,自古以来任何和知识文化有关的东西都不是寻常贫民能够随意触及的,许多人家的孩童一直到蒙学结束才有机会摆脱沙盘树枝拥有最为粗陋的纸笔。
  掏光了身上几乎所有的钱财,买到了三刀质地中等的纸笺, 还厚颜向店家乞不用的笔, 最后被那名不耐烦的店家驱赶着推出了门, 一支快坏了的秃笔砸在他身上。
  “咄咄咄,快走吧快走吧,别在店里碍我的生意了, 一个瞎子,买纸笔做什么?还不如改换一下你这身行头去骗点钱。”
  被驱逐出门的男人沉默着,没有生气也没有扭头就走,他侧耳循着方才的声音听了听, 蹲下在地上摸索了一番, 把那支笔握在手心,熟练地一捋笔尖零落的毛,心里就对这支笔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笔管圆润,触手滑腻, 锋毫细腻,根根笔直, 弹性丰富, 尽管已经是一支秃毛笔, 但也能分辨出它绝对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精心之作。
  “秃毛笔配落魄人,正是恰到好处。”
  店老板听见那个瘦削狼狈的瞎乞丐仿佛说了一句什么话,狐疑着去听的时候,对方已经抱着那一叠纸张和笔,缓慢地顺着街道墙根走了。
  和他脏兮兮的狼狈外表不同,他的背影挺拔如松竹翠柏,店老板迎来送往这么多读书人,有这样风度气质的人无一不是出身名门腹有诗书的郎君,怎么今日随便见着个乞丐就有这种气态了?
  真是奇哉怪也。
  被感叹了一番的瞎子用竹杖点着凹凸不平的地面,缓缓走回落脚的客栈,吩咐他无事不要打扰,便紧闭上门户,竟是要闭关修炼的架势了。
  尽管是京城,但这种小客栈的设施也不过是一般,几步就能走尽的屋子,墙壁黑沉沉泛着多年未清理的油光,干巴巴的被子耷拉在床上,有飞虫跳蚤隐匿期间,窗户和窗框合不齐楚,被晚间的风一吹,便发出轻微的哐哐声,不响,但有些闹人。
  除此之外,这间屋子就只有一张四方的木桌合两条长凳了,男人弯腰擦了擦桌面,将买来的纸笔放在桌上,还有向小二讨来的一只充当砚台的破陶碗——
  这样简陋到可怜的几件东西,就是谢饮玉现在拥有的全部了。
  屋外月光平等地洒向大地,屋内黑沉沉一片,失去双目后唯一的好处似乎就是不用再耗费夜间照明的灯盏,谢琢运笔如飞,明明是双目失明的状态,字句落在纸面上的痕迹却比流水倾泻更为流畅。
  似乎他笔下的所有东西,都已经被他咀嚼诵念过无数遍,记忆深刻到不需要思索便能流淌而出。
  他用左手点着纸面,确保纸张不会歪斜,脸上神色沉静,在底层世俗漂泊的两年丝毫没有让他放下执念,不如说,反而将他骨头里那一把滔天的火焰给燃烧得更为猛烈了。
  “承平二十六年秋,天大旱,渭南十五州颗粒无收,漠北边境粮草十不存一,上使戍北军尽取民用,常平、天丰二仓皆空,北蛮南下劫掠,为定州军所阻,战局焦灼,定州连发塘报十道入京告急……”
  “漠北大饥,人相食,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兵火过处,丈夫死绝,妻子离散。”
  “承平二十七春,北蛮困定,定州大将军赵央率军列阵,死战不降;定州大将军赵检护城中百姓出逃,死战不降;定州大将军赵极以身犯险,阻断北蛮追击后路,死战不降,为北蛮戮尸枭首。”
  “北蛮掘尸坑丈余深,坑杀夏军,火烧绵延,赤地千里,此后数年,不为牧者驻。”
  “定州大将军赵无缺固守城门数年,粮草渐缺,掘草木、净土果腹,地力贫瘠,烹军马为食,后有伤者请死以活众,众谎称之为马肉,分而食之,至守军渐稀,百姓无以活,易子而食者众,城内哭声震天,赵无缺献城请降。”
  “北蛮南下,连克儋、平、余三州,每下一州,必行屠城之举,烹煮民众为乐,中衢大道血深数寸,尸积成山,哀痛之声摄耳惊魂,城中四下火起,赤光响应如雷电,哀顾断续,惨不可闻,夜鸦昼飞,竞取尸食,见人不避,目赤如鬼,甚者,有撕咬尸首吞吐取乐之行。”
  “此战绵延数千里,渐成对峙之势,北蛮据江山半壁,大夏颓靡,竟呈亡国灭种之象……”
  柔软的笔尖摩挲着纸面,发出春蚕食叶般柔和的沙沙声,要将这些苦痛的哀恸、血腥沉冷泛着生铁气味的仇恨,全部付诸沉默的笔端,在这样宁静的夜里,代替那些含冤死去的厉鬼们,倾吐出令人毛发悚立的哭嚎咆哮。
  泛黄的纸面上覆满了文字,而后被吹干推到床上,等到夜色将尽,不大的床铺上已经满是墨迹淋漓的纸页,一张一张,如同招魂的白幡,在窗外吹入的冷风里发出簌簌的响声。
  “……余闻此事,恭记烈女名姓如下:桃畔、琉璃春、窈窈、半子、阮娘、玉人……——《义人传·廿三烈女》。”
  “……平州覆,有幸者得活,告余以丧乱事,不敢擅改,谨记如下:……有二妇散发露肉,足陷泥中蹒跚而行,一妇犹抱一女,蛮军以鞭趋之,夺其女弃掷泥中,后军奔马而行,顷刻不见女影。数十人如驱犬羊,使绳索连缚诸妇女,累累如环相扣,遍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嚎泣不绝。”
  “沟塘之中,储尸贮积,手足枕藉,颅腹剖离,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望者魂魄欲飞,池为之平。”
  楼下的小二拿着布巾擦拭桌面,一边擦一边时不时抬头看看楼上,看得掌柜忍不住捏起一颗手边的瓜子壳扔到他头上:“仔细!臭小子,看什么呢?”
  小二折叠起擦过的那一面,翻过干净的一面继续擦,笑嘻嘻地凑到掌柜身边:“叔,楼上那个瞎子,你说他在房里头干啥呢?这都快两天了,也不见出门,也不见要吃的,莫不是来找个地方了断的吧?”
  掌柜的狠狠白了他一眼:“晦气话!哪有人会找个客栈来寻死的?找死还花钱干什么?路边随便找块树杈子上吊不是正好?”
  话虽这么说,掌柜的也有点心神不宁起来,兀自打了半天算盘,眼神也跟着时不时往楼板上飘过去,飘了几次后,他终于忍不住了:“你——去楼上瞅瞅,就问要不要个饭什么的。”
  小二应了一声,把布巾抄在手里,蹬蹬蹬冲上楼梯,正要抬手敲门,紧闭了快两天的门却自己开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