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其他>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482章 沿着历史长河一路碾压

第482章 沿着历史长河一路碾压

  十月十一的朝议,对于天象示警的议题,最终以刘协和诸葛亮利益集团的完胜告终。
  卫将军主簿阎象为首的跳梁小丑,最后灰溜溜地全盘承认了诸葛亮的事实铁证、精妙推算,也因此而不得不暂时放弃了对辅政的车骑将军董承的指控。
  那些污蔑“董承胁迫天子、导致天子不敢另立新后”的言论,以及把董承调离中枢的倡议,也随之烟消云散。
  朝议结束之后,董承内心也调整了自己对于各方诸侯的提防心理预期。
  原本自从五月份刘备杀了李傕之后,董承出于保住自己荣华富贵的考虑,一度把刘备和袁绍这两家天下最强的诸侯,视为潜在威胁最大的假想敌——
  董承在最初假想的时候,对诸侯本身是否忠君、是否重视朝廷,是不考虑的。他只看谁最兵多粮广,就觉得谁最有野心入主中枢控制皇帝赶走自己。
  直到这事儿之后,董承才意识到:刘备和袁绍虽然兵多,但是真心不想挟君。反而袁术的危险性更高一些。
  这种认识,说穿了也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刘备袁绍曹操三家相对高智商的诸侯早就看明白了(袁绍智力稍微低一点点,是在杨修的协助下看明白的),但架不住董承智商低啊,他非得亲自受到威胁吃一堑长一智后才看明白。
  另一方面,袁术撬掉中枢护驾武将、搅乱局面的尝试虽然失败了,但他这次派阎象来的部分目的还是达到了,那就是劝说皇帝接受各地方诸侯送来的妃子人选,并且尽快册立新皇后。谁让这事儿袁术阎象本身就占理呢。
  刘协最终在十月下旬,下发了向各州牧征集的诏书,为了防止扰民,他明确说了人数不用多,是选来当妃子的,而不是充实宫女。
  这一招,其实有点饮鸩止渴,汉朝局势稳定的时候,那么多代都不用权贵名门女子立为皇后,就是怕外戚本身势力太大。而刘协也是到了穷途末路,知道诸侯都只剩下名义上尊重自己,为了消弭地方的猜忌,只能出此下策了,先把朝廷延续下去,哪怕将来有更多内部争斗的隐患,也只能日后再说了。
  地方各镇得令后,果然只有刘备刘表这些诸侯,因为自己也姓刘,没法送宗室女。刘备只是还了一些逃散的宫女给刘协,而刘表随便找了几个荆州名士家族的女儿。
  其他凡是不姓刘的州牧,有女儿可送的就送,要不就送侄女。
  袁术有个女儿,历史上在袁术兵败身亡后被孙策掳走,后来成了孙权的小妾。而如今,这个女儿就被袁术送来了。
  曹操也把自己的女儿送来了,不过不是历史上的献穆皇后,因为曹节历史上要建安十八年才被嫁给刘协,如今早了近二十年,所以曹操出的是自己其他大女儿。这些都是后话了。
  孙策自己还太年轻,别说没女儿送,就连他最小的妹妹孙尚香都才5岁——孙尚香大约是孙坚死前几年才出生,历史上后来208年嫁给刘备时也就不到20岁。
  不过好在孙坚有三个女儿,孙尚香只是最小的,还有两个年长的女儿比孙策年轻、比孙权年长。而孙权今年虚岁十三,所以那个“孙策的二妹孙权的二姐”年纪还是合适的。
  此孙氏今年十四岁,历史上嫁给了曲阿名士弘咨。弘咨在演义上提都没资格被提及,《三国志》里也只有简略记载,主要功绩就是把诸葛瑾推荐给了孙权任用。换言之,历史上诸葛瑾是走孙权姐夫的门路才入仕东吴的。
  现在么,一切都改变了,这个十四岁的孙氏也被送走。不过江东路途遥远,刘协十月过半才下旨意,辗转流传到丹阳时已经是腊月,孙策听说皇帝新年后就要迁到雒阳,所以让妹妹稍微等了一会儿,正月里才出发,而且是直奔雒阳,省掉了去弘农的折腾。
  ……
  皇帝扩充后宫需要折腾足足几个月,一时无须赘述。
  且说诸葛亮在袁术弹劾朝议上大放异彩后,刘协一时觉得有很多东西想请教,就挽留诸葛亮在朝多留几日,别急着回长安。
  同时,刘协还接连发布了好几条关于“调整官方意识形态”的旨意。除了如前所述把董仲舒的下马陵平了、把孔庙里的董氏牌位撤了。
  还把所有诸葛亮目前可以总结的有规律的异常天象从天意示警范畴中去掉,嘱咐诸葛亮进一步修订微调历法,甚至还让诸葛亮把《周髀算经》、《九章算术》里关于天文计算的部分也审核改良一下。
  当然这些长期性的工作也不急于一时完成,毕竟古代王朝修历动辄都要好几年,基础性的简单重复运算脑力劳动也不配让诸葛亮亲力亲为,肯定要找工具人算。
  因为动静闹得太大,所以引来了不少外地诸侯帐下的数学名家来弘农切磋——这些人倒不是反对皇帝,而是纯粹因为路径依赖、沉没成本舍不得放弃,不想自己毕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大刀阔斧修正重学。
  最典型的,是连如今隐居在青州北海郡的郑玄都忍不住了,尤其是郑玄听说自己跟着刘备去的那几个弟子,郗虑程秉都算不过诸葛亮、承认了诸葛亮的学术,国渊则是在后方忙着屯田修水利没介入这事儿。
  郑玄居然就安排了一趟旅途,到弘农跟诸葛亮切磋算学历数,考证推演谁的模型更准——但可惜的是,不管郑玄治学多少年,他也不过就是相当于一个把本轮均轮等工具算得妙到毫巅的托勒密地心说派学者罢了。
  数学工具本身掌握得再好,也比不上人家底层建模比你先进,直接上日心说呐。诸葛亮根本不用在运算和物理方面有多高深的积累,完全可以用数学简洁之美一招包打郑玄。
  所以,连带着郑玄的挑战,都被诸葛亮在两个月内一一解答,最后郑玄心服口服说了一句:“第五种一派历数之学,至吾绝矣。”
  当然,跟郑玄为期一两个月的切磋中,诸葛亮也是受益颇多,至少他把物理和数学与历史对照着看了,把郑玄的丰富经历见识用于印证自己的算法,理解了很多古人修历背后的物理原理。
  比如,诸葛亮跟着郑玄,学了秦汉以来历次修历的时间、人物、修的过程中有哪些奇闻异事,最后修完跟前一个历有多少差异。
  这些历史掌故郑玄所知可比诸葛亮多多了,而且郑玄原本是诸葛亮出世前,当世历数学问第一名家,说起来自然头头是道。
  郑玄如数家珍地说了汉武帝的时候派司马迁修秦朝沿用的颛顼历时,调整了多少岁差(不光是司马迁一个人修的,他只是太史令,所以抓总主持,当世主要的天文学家是落下闳、射姓、邓平。落下闳也是历史上第一个造出浑象的人,东汉张衡只是改良浑象)
  然后西汉末年成帝时刘歆掌天禄阁、修司马迁的《太初历》为《三统历》,又如何调整了岁差、减少误差。
  刘歆在西汉末以知天命著称,也当过太史令,人设跟司马迁差不多,《战国策》和《山海经》是他和父亲刘向合编的,《三统历》是他所编。也是这个刘歆发现了“刘秀当为天子”的谶纬然后改名刘秀想应天命,结果被王莽杀了。
  而《三统历》又用了七八十年后,到东汉章帝时候,大约公元85年,当时的太史官编訢、李梵等人又发现三统历累积误差也挺大了,再次修历,改《三统历》为《四分历》。郑玄对其中历史细节也是介绍得头头是道,让诸葛亮开拓了不少历史眼界。
  或许有人会奇怪:郑玄为什么会对这些这么熟悉呢?这就不得不说到,郑玄此人其实还有一个重大的数学和历法学历史贡献,那就是《四分历》从公元85年校准后,运行了七八十年后,到了桓灵的时候其实又不准了,恒星天球累计误差超过一天,所以当时是郑玄又临时算过、调整了这个误差值,把《四分历》延时校准了一下。
  郑玄之所以能得后来的学界大名,成为当世“文科蔡邕第一,理科郑玄第一”的学界泰斗,就跟他调过四分历误差有很大关系,那都是几十年近百年才出一次的官方数学重大成果。
  但是,诸葛亮跟郑玄交流之后,他的认知就更加高屋建瓴了,因为诸葛亮是跟着李素学过现代物理知识的,而且知道李素让他解放思想、大胆怀疑、大胆相信宇宙中万物都有环绕运动,太阳也未必是宇宙中心。
  诸葛亮从郑玄提到的四百多年来,从秦国修颛顼历,到后面司马迁《太初》、刘歆《三统》、李梵《四分》、郑玄《修四分》,敏锐意识到“每隔七八十年就会自然累计到超过一天的误差量,导致历必须重新调整”。
  诸葛亮代入到李素交给他的算法里面自己琢磨,最后居然算出了“太阳本身肯定在绕一个更加宏大的虚空中心旋转,而且这个旋转的弧度非常巨大,几乎让他难以表述。但这个弧度带来的岁差却能算出,大约是每运行71年就导致浑象滞后误差一天”。
  诸葛亮当然不知道,那个只存在在他公式里的虚拟的“太阳环绕转动的虚空点”,其实就是银河系中心了,他还没这个认知能力,但是他至少已经从数学层面上把这个漏洞堵上了。
  如此一来,华夏古代修历,也就不用再跟司马迁、刘歆、李梵、郑玄那样“每隔七八十年再混一次工资”了。
  诸葛亮直接把这些简单重复脑力劳动者的工作给消灭了,他再次修过的《四分历》之后,从此只需要每用71年浑象天图往后延一天,就不用再专门立法了。
  后来,诸葛亮总结过的这套《四分历》,被定名为《诸葛四分历》,一直用到华夏文明封建制度终结的时候,都没有再修。
  而郑玄当诸葛亮把从司马迁到他本人的工作贡献都用简洁公式总结了一下之后,那表情简直是相当精彩,如丧考妣。
  “从司马迁到刘歆,到李梵,再到老夫,三百五十年智算之士这些古人,哪个不是知天命之人。可他们每一代人的努力,不过让天道算准七十余年。
  而诸葛令史竟能穷究天人,让三百五十年智算之士的努力,毕其功于一日,从此沿用千秋万世,不需再彻底推倒重来,老夫枉活六十有八,今日算是开了眼界。
  依稀记得四十余年前,当年老夫在兖州刺史第五种门下求学。恩师教导我,说算学历数之道,讲究天赋;天纵奇才者,不及弱冠,便能做到愚鲁之人穷究毕生都做不到的高度。老夫当年还不信这个邪,以为勤能补拙,今日信矣。”
  郑玄说完之后,再无遗憾,拱手告辞,带着几个随行的晚年弟子,继续坐着牛车缓缓东归,回北海郡高密县老家隐居。走的时候,只是求诸葛亮给他一些草稿,好让他回去重新揣摩,修补他从第五种那儿学来的不完善理论。
  郗虑、程秉这些如今在朝中做官的郑玄弟子,都去礼貌相送,一直送到过了雒阳才作罢,回到弘农。而一路上郑玄的叹服,也让郗虑等人彻底意识到了诸葛亮在算力方面的恐怖究竟有多恐怖。
  恩师郑玄,当世第一算学名家、历数天师一般的泰斗存在,都甘拜下风了!
  没过几天,这一番佳话就通过郗虑、程秉等郑学门徒之口,不甘地传播了出去。一两个月之内,先后传到曹操、袁术、袁绍、孙策的地盘上。
  虽然有些武夫军阀从不关注数学和历算,但他们好歹也知道郑玄的名声,尤其郑玄也算是袁绍名义上的老师,袁绍都找他学过一点经义。
  有了郑玄的甘拜下风,诸侯们当然是理解了这个爆炸性的新闻,就算不感兴趣,也一时传为美谈。
  “听说了么?刘备身边一个虚岁十五的少年人,李素的弟子,几个月前刚被表为灵台令,分太史令之职权。
  谁知就是几个月,先谈笑自若把袁术的谋主阎象和几个颍川南阳名士驳得体无完肤。然后早已归隐的郑尚书都上门寻求切磋,居然都被他轻易辨析运算所折服。
  听郑尚书说,那诸葛亮的算力,便是司马迁、落下闳、刘歆、李梵,加上郑尚书自己,全加起来都比不上!这怕不是又一个跟李素一样狂妄、不仅要在一门学问上冠绝当代,还要往上吊打三百年古人呢!”
  诸如此类的感慨,不时出现在曹操与荀彧、郭嘉的聊天中,也偶尔出现在袁绍跟沮授、郭图的喝酒感慨中。袁绍曹操都一致承认诸葛亮是汉朝第一数学家了,只不过他们还不知道诸葛亮的算力还有很多方面可以应用。
  当初李素批驳董仲舒、对蔡邕当头棒喝的时候,可不就是表达过类似“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大汉朝过去两百八十三年的大儒,在我的学说面前通通都是辣鸡”的意思么。
  诸葛亮这一手,是往时间线往回吊打了七十一年乘四代、累计二百八十四年的数学家,比他恩师当年吊打哲学家还多打了一年。
  人家根本已经不屑于只跟同时代的活人比了,那有什么成就感嘛。
  沿着历史长河逆流追,从南天河一流砍到蓬莱东溪,这才带感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