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都市>半子> 半子_分卷阅读_6

半子_分卷阅读_6

  当然现在重点不是考试,检勘才是最近的一道坎。尽管许稷考课上上等,出身也没什么不合规的地方,但在结果出来前,一切变故皆有可能发生。
  就有选人在南曹被举告,弄得丢了资格并且被永黑的例子。所以天知道谁会给你下绊子呢?
  许稷写着写着停了笔,不知是过劳还是怎么,她眼皮跳了许久,以至于都无法继续手下精细的工作。
  好在十日一休的旬假终于到来,许稷这日下午便早早离了比部。她本打算回王家打探打探岳父的态度,可今日一早千缨便托户部一个亲戚送了字条来,说王光敏还在气头上,让许稷不要回家,另找地方休息。
  许稷身无长物,更没法像其它官员般去平康坊喝酒洗澡狎妓,骑了小驴从朱雀门出来,只能漫无目的地四处哒哒哒。
  许稷听任小驴随意走、放空脑子想去处时,坐骑却骤然停下来,哼哧哼哧喷着气。许稷倏地身子前倾,坐正后定睛一瞧,便看见了迎面而来的王夫南和朱廷佐。
  正所谓人生何处不相逢,还是在这宽阔无比的朱雀大道上。
  按照许稷本意当然是避而不见直接走,无奈坐骑却不干。作为一头有志向的驴,遇见了上回的“手下败将”当然来了兴致,完全是“臭小子再来干一架”的姿态。
  “走罢,上次是人家故意让你。”许稷腹诽。
  可驴脑子不好使哪,仍是朝王夫南的坐骑喷气。
  朱廷佐见状笑道:“蕴北,你妹夫的驴似乎对你的马有意见。”
  “能有甚么意见,撒开腿跑一段看它还有没有意见。”王夫南完全没有理会对面那头蠢驴,也不勒缰停下,反是一夹马肚令其往前。
  一人一马从许稷身边擦过,许稷还未及反应,蠢驴便擅作主张掉头狂奔。
  可天下哪有驴跑得过马的道理,蠢驴死活追不上前面那匹高大雄壮的马,许稷差点没跌下来。
  王夫南骤然勒马停下,调转马头看向迎面吭哧吭哧跑来的许稷及和她的驴。
  正是日头西下时分,天边不吝铺满红霞金光,王夫南一身练兵戎装骑在马上,正可谓鲜衣怒马羡煞人,属于招妒典型。
  蠢驴最终气喘吁吁在王夫南跟前停下,不服气地喷、喷、喷,喷气。
  朱廷佐在远处看了全程,差点笑趴在马背上。
  王夫南与许稷打了招呼,许稷坐稳了小喘着气给予了回应。
  “明日休沐,妹夫今日可是要回家?”
  许稷不答,却是直接转移了话题:“十七郎怎会路过这里?”
  王夫南回道:“从东校场过来,正打算去泡汤。”
  虽正是寒冬时节,许稷见他却穿得很是单薄,额头甚至还有薄汗,可见练兵征战的人确实不一样。
  许稷揣着毛驴缰绳“哦”了一声:“那就不耽搁十七郎了,您且先行。”
  王夫南却说:“妹夫总这样客气,是觉得我不大好相处么?”
  “非也,只是不熟。”许稷坐稳了老老实实地说。
  “不熟即避,那就没有熟的那日了。千缨与我虽有些误会与过节,但妹夫不必因这一层便想着与我不相往来。同是一家人,何必处太僵?难道妹夫想看着我家族不睦,与千缨这么一直不和下去?”
  “自然不是。”
  “既然如此,那今日我做东,邀妹夫去泡汤可好?”
  “泡汤?”许稷低头闻闻自己的味道,“倒是个实用的好提议,只不过——”
  时人不仅流行请人吃饭狎妓,更流行请人洗澡。只不过王夫南本就随口一提,以为她话风突转是要拒绝,且他也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可许稷却是应道:“许某知一处地方泡汤很舒服,只路途略远,不过明日休沐,也不在乎这点路。”
  王夫南意外地弯起了唇角:“敢问是哪里?”
  “昭应骊山。”
  王夫南闻声立即调转马头,另一边的朱廷佐见状高喊道:“你干甚么去啊?”
  王夫南头也不转地回:“与许三郎一道去昭应泡汤!”
  作者有话要说:  千缨:回来跪搓衣板说!到!做!到!
  ——*——*——*——*——*——*——
  ①冬集:唐铨选一般从头年十月开始到次年三月结束,称作选限。十月份的时候符合条件的参选人的资料(选解)及选人就会集于京师。这个就称作冬集。
  ②甲历:约等于档案。和现在的档案不一样,这个甲历有三份,中书门下和吏部各一份,所以也叫“三库甲历”,多备份的好处就是,万一哪个衙门要用但是又找不到了,可以去另一个衙门调取。
  ③南曹:南曹又称为“选院”,吏部和兵部各派员外郎对选人的资格进行审查,称为“判南曹”。
  选制可参考《唐会要》卷74“论选事”、《册府元龟》卷629“铨选”、《新唐书·选举》、《旧唐书·职官二》。
  ☆、【零五】骊山汤
  东出长安,必经灞水。
  所谓“灞柳风雪”,说的正是灞桥三月漫天柳絮,随风洋洋似雪。柳树还是那些柳树,在此不知生长了多少年,粗壮主干炫耀着蓬勃活过的漫长岁月,而时值深冬,长柳蓄势未发,一整片的灰褐枝条在夕阳里飘飘晃晃,往来行人渐渐少。
  许稷骑驴从灞桥上而过,恰是黄昏最美时。
  唯有在这里可以看到最美的骊山晚景,这是久居骊山附近所得到的经验。许稷不自觉放慢了速度,看到不远处被抱在怀中的小儿去折柳枝条便不由眯起了眼。
  那小儿大约还不会走路说话,在妇人帮助下折了柳条,懵懵懂懂递给了对面牵驴待行的男子,而男子接过柳条又忍不住摸摸小儿脑袋,与妇人道别,转身便骑驴上了路。
  因是必经关隘,灞桥每日都上演着迎来送往,“灞桥折柳赠别”①更是必备戏码。送亲朋离开,也期待他们的归来,但有没有一送不返、此生再无见期的情况呢?自然也是有的,且数不胜数。
  人们只熟知脚下这块土地,亲朋去了茫茫然的远方,像是送孤舟入波涛大海,音讯再难得。
  所以别离变得郑重,而再次迎来,则更值得喜悦。
  但倘若再也迎不回来了呢?
  迎不回来了。
  许稷远望着壮丽无边的骊山晚景,长叹了一口气。
  王夫南慢悠悠行在一旁,见她像是触景生情,遂道:“妹夫可是有所感怀?”
  许稷敛神淡笑,看向王夫南:“迎来送往之地,怎能不令人感怀。”稍作停顿又火速转移了问题的矛头,直直指向王夫南:“十七郎常离京师,想必也被迎送多次吧?”
  王夫南听她这样说,倒是想起许多旧事来。第一次离开长安才十多岁,满心都是出行的喜悦,亲友的不舍与担心反令人觉得好笑,当时连柳条都不愿收,还是被哭哭啼啼的母亲硬塞进怀中的。
  十八岁首次出征,至此地,老师则是一脸无情地说“出征便要有回不来的觉悟,别想着畏畏缩缩当逃兵,快滚吧”,彼时自然也是嘻嘻笑过。
  后来当真在刀箭无情的战场厮杀过,才想过“啊可能真的回不去了,早知道就收下柳条了”。
  但他此刻却是这样回了许稷:“迎送多了令人麻木。”
  漫不经心,无情无义。
  许稷笑了笑,挥鞭催坐骑快行。
  两人抵昭应时已很晚,寻常人家大概都已吃过了晚饭,而这两人则是空着肚子一路到了骊山东绣岭石瓮寺。
  百年前曾有帝王在骊山大兴工事,建离宫禁苑,甚至每年到十月便至此游幸,次年才归长安。而当时伴圣驾至此地的百官们,生活办公都在昭应城内,故昭应也曾一度繁荣似长安。
  然这也到底成了过往云烟,如今昭应渐生萧瑟,骊山也是宫殿萧疏一派荒芜,唯有古柏雪松仍傲然屹立,迎着天下来客。
  若在一百年前,秋冬骊山定然已经处处戒严,哪里还轮得到许稷等人大晚上地过来泡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