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盛唐小女官> 盛唐小女官 第31节

盛唐小女官 第31节

  下场比试的当然是年纪相仿的三娘和李俅,她们拉着李俨和郭幼明当见证者,抡起鼓杖便较起劲来,纷纷使出平生没用过的大力气去击打,羯鼓声一下塞一下响。
  两小娃娃年纪本来就不大,没一会便激动得两颊通红,身上热乎起来了,手腕也酸麻起来了,可就是谁也不喊停,非要赢过对方不可。
  众仆从听得外头的动静,也纷纷出来看热闹,只见庭中芳树杂然,枝条上已经长满了青碧的嫩叶,枝叶间还藏满蕴着春意的花苞。
  花树之下,两个粉雕玉琢的小娃娃分据两边十分卖力地击鼓,脸颊都红扑扑的,眼睛也都晶晶亮亮的,瞧着便可爱之至。
  最终还是李俨怕他们伤了手,命人取来她们爱吃的茶点摆到廊下。
  一听有好吃的,两个小的顿时忘记了一较高下的决心,纷纷扔下鼓杖跑过去与李俨一起围坐在廊下吃吃喝喝。
  有几只不怕生的鸟儿在廊外啾啾啾地跳来跳去,仿佛迫不及待地等着他们分些碎屑给它们尝尝鲜。
  真是再快活不过的好时光。
  入了二月下旬,忽有来自秦州的急报,说是几日前秦州地震,州中房舍尽毁,连官吏都压死了四十余人,百姓的死伤更是不计其数。
  面对这样的大灾祸,李隆基第一时间遣使前往秦州搞灾后抚恤工作,并让尚书右丞相萧嵩前去祭祀山川。
  说起来萧嵩就是和前任宰相韩休御前吵架的倒霉蛋,当初韩休还是他举荐上来的,结果韩休连他的面子都不给,两个人经常吵得不可开交,李隆基听烦了就把他们一起从相位上撸了下去。
  不过萧嵩不仅官够高,还和李隆基是亲家,他儿子萧衡娶了新昌公主,所以有这等要事由他出面去主持祭祀还是很正常的。
  三娘本来不应听说这种噩耗,但她还是知道了,因为她经由李俨他们结识了新的小伙伴,新昌公主家的儿子萧戡。
  萧嵩是个军事高手,年轻时经常和吐蕃干架,老了虽行事十分谨慎,养出来的孙儿却大多有几分他年轻时的性情,不爱读书爱习武。
  三娘得知萧戡从小练武,便追问他是怎么练的,有没有什么锻炼之法可以教她。
  上回她和李俅比谁能击更久的羯鼓,过后好几天手都麻麻的,根本写不了字。要是她能变得更厉害一点就好了!
  对上三娘满含期待的目光,萧戡顿时膨胀了,卯足劲把自己知道的都讲给三娘听。
  说到要紧处还要跳起来给三娘演示一遍。
  好学的三娘毫不含糊地跑过去跟着他比划。
  李俅最爱凑热闹,也跑上去跟着嘿嘿嗬嗬!
  ……于是不知怎地就变成萧戡一个人带一大串小萝卜头,连看起来十分稳重的李俨都悄然混入其中。
  奇怪的集体活动又增加了。
  秦州地震这事儿就是萧戡给他们讲的,他岁数也不大,没见识过真正的地震,只是听旁人说起来觉得很可怕,便给三娘她们提了一嘴。
  三娘听后也忧心忡忡。她问萧戡:“要是遇到地震该怎么办?”
  萧戡这位萧三郎今年也才七岁,哪里晓得应对之法,他只是听说了有这么一件事而已。他摇着头说道:“我也不知道。”
  三娘道:“怎么能不知道呢?既然知道有这种祸事,肯定要知道该怎么办才行,不然往后真遇上了岂不是束手无策?”
  萧戡嘴硬道:“天底下的灾祸多了去了,水患、火灾便不说了,连风雪雷电都可能要人性命,你难道全都要知晓遇到了该怎么办?”
  三娘奇怪地问:“为什么不要?”她以前不知道也就罢了,如今萧戡全都数给她听了,她当然得想办法全部弄清楚才行!
  萧戡语塞。
  三娘便拉着萧戡追问他还知道什么灾祸,一一给记了下来,最后还拉李俨他们一起来集思广益,准备游说大伙一起齐心协力编一本《灾害自救指南》,以后给每个亲朋好友送一本。
  万一以后不幸遇到这等祸事,他们也好知道该怎么应对,每个人都能平平安安归来!
  听到是这么有意义一件事,每个人表示摩拳擦掌准备参与。
  可惜一轮筛选下来,很多奶娃娃连话都还说不利索,自然没法参与进来。
  而后萧戡又表示自己看到字就头晕,坚决不乐意写字。
  最终这事儿便只能由三娘、李俨、李泌三个人去落实了。
  三娘和李俨两人单独开了个小会,敲定需要了解的几方面问题,开始分头去找有经验的前辈请教:您去过什么地方?您在地方上有没有遇到什么灾害?灾前有没有什么有效的防御措施?遇灾有没有什么自救措施?灾后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情?
  为防对方一时半会想不起来,三娘还贴心地把列好的灾害条目给对方看,只要逐一对应过去肯定不会遗漏。
  最初得知他们几个小娃娃居然要合著一本书,大伙都觉得挺好笑。可后来瞧见三娘条理分明地把他们答复记录下来,他们不由也多了几分认真,逐一解答了她的问题,还给她介绍可以去向谁请教。
  为了此事,三娘数日后还跟着萧戡去见他祖父萧嵩。
  这时候三娘已经累积了许多文稿,上头记录的全是她请教诸人留下的记录。她祖母为了方便她携带,给她缝了个小背包,文稿全部齐齐整整地放在里头,旁人想看她便拿出来给对方看。
  如今小背包已经鼓鼓囊囊的了。
  萧戡在小伙伴面前臭屁得很,在他祖父面前却有点怂,一路上不停地和三娘说:“我祖父很凶的,你真的要去见他吗?”
  三娘坚定地说道:“要见!”
  听贺知章说,萧嵩去过许多地方,尤其还镇守过凉州。
  凉州一带乃是安西都护府的必经之道,她阿耶去安西都护府的时候也是要从凉州走的,她想听萧嵩讲讲那边的情况。
  见三娘这般坚持,萧戡只得硬着头皮把三娘领到他祖父萧嵩的书房外。
  萧嵩今年已经六十五岁,极好养生之道,园中不植名花异草,反而种些药草,罢相后更是没事就爱给自己搓几个药丸子吃。他书房中挂的便是药王孙思邈的画像,手边更是搁着数卷《千金方》,瞧着都快被他翻破了。
  三娘在长辈面前素来乖巧,随萧戡入内后便恭恭敬敬地朝萧嵩行了个叉手礼。
  萧嵩搁下手头的《千金方》,笑望着三娘说道:“晦日那会儿只远远见了一面,还想着什么时候能再见一见,没想到这几天竟时常听三郎提起你。”
  萧戡是新昌公主长子,不过他大伯家还有两个堂兄,是以他在萧家的排行便是“三郎”。
  三娘没想到萧戡回家还会说起自己,不由好奇地追问起来:“提起我什么?”
  萧戡赧道:“说这些做什么?你不是有许多事要问我阿翁吗?”
  萧嵩笑睨了自家孙儿一眼。
  萧戡闭了嘴。
  三娘也不是非要追根究底不可,她们目前最要紧的大事当然是编写《灾害自救指南》,旁的都可以先不管。
  三娘积极地掏出纸笔,和萧嵩说起自己的编书构想。
  说起来这书算起来还是萧戡起的头呢!
  要不是萧戡把秦州地震的事讲给她听,她都不知道世上还有地震这种事。而且这灾害条目里很大一部分都是萧戡提供的,他知道的真是太多了,比她们厉害多啦。
  面对别人家祖父,三娘很懂得怎么哄人开心:不用夸他本人,可着劲夸他孙子就好。谁会不希望自家儿孙有出息?
  萧嵩听了果然很开怀,笑呵呵地讨过三娘已经写好的那部分文稿看看别人都是怎么说的。
  唯独旁边的萧戡听得有点恍惚。
  什么?
  我居然起了这么要紧的作用?
  还有,为什么他祖父在三娘面前这么慈眉善目?!
  第38章
  三娘和萧嵩交谈得十分愉快, 记录写了满满一纸,条理非常清晰,字也写得端端正正的。
  她最后还把整理好的文稿拿给萧嵩确认, 以免自己不小心曲解了萧嵩的意思。
  萧嵩看两眼记录,便看两眼自己孙子;看两眼记录,再看两眼自己孙子。
  弄得萧戡心里毛毛的。
  怎么回事?您老怎么回事?您老一个劲看我干嘛?
  事实上萧嵩只是在心里感慨:都是差不多大的小娃娃, 怎地别人家小孩这般聪慧,自家孙子却呆头呆脑的?
  好在不管萧戡聪慧与否,作为新昌公主长子日后都有爵位可继承,倒是不需要他们这些长辈太操心, 平日里只需对他多加约束别让他胡闹过头就好。
  思及此, 萧嵩便在孙儿的朋友面前给了他点面子,没有和往常那样板起脸训斥他。
  萧嵩确认记录无误, 笑着把文稿还给了三娘, 又给她介绍了几个可以去请教这方面事宜的人,写了条子让萧戡带三娘去寻人。
  三娘开开心心地朝萧嵩道谢。
  两小孩往外走的时候, 还凑一起嘀嘀咕咕。
  三娘小声和萧戡说道:“你不是说你阿翁很凶吗?我看不凶啊。”
  萧戡道:“我没骗你!他平时可凶了, 刚才一准是想在外人面前装出很慈爱的模样。我跟你讲,这些大人最会骗人了。”
  萧嵩:“……”
  看来还是打得太少了!
  有贺知章、萧嵩他们的一连串介绍,三娘几人分头把能见上的官吏都见了一圈。
  她整理文稿的时候总觉着少了点什么,想了许久突然眼睛亮了起来,对李泌说:“我们去拜访城中医馆,向那些治病救人的医者请教一二。”
  三娘也是想到萧戡那满园子药草想到这一点。
  遇到意外及时救治也是特别重要的!
  李泌跟着三娘忙活了这么多天, 只觉收集来的文稿早已脱出“自救”范畴。不过见三娘这么有干劲,李泌没有指出这一点, 而是欣然答应带三娘出去。
  郭家祖父自然不放心三娘这么往外跑,前几天造访各大衙署也就罢了, 那到底是官衙,没人敢作乱。到了外头可不一样,坊间鱼龙混杂,谁知道会不会碰上坏人?
  郭家祖父把玩得乐不思蜀的郭幼明拎回来,勒令他履行诺言寸步不离地跟着侄女。
  郭幼明接到这一任务也没有不满,只是很有些警惕地看了眼跟着出来的几个小萝卜头,李泌他知道,李俨他也认得了,这萧戡又是什么时候跑出来的?
  他只是出去浪了几天而已,他宝贝侄女身边怎地又冒出这么个小子来了!
  萧戡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是三娘从天而降的新朋友,他和三娘已经认识好多天了,可以算是非常要好的好朋友了。听闻郭家祖父不放心三娘往外跑,他当即自动请缨要来保护三娘。
  虽然他年纪还小,不算特别能打,但他有公主府的侍卫啊,绝对不会让任何人欺负三娘。
  萧戡骄傲挺胸。
  郭幼明:“……”
  说得好像谁家没侍卫似的,只是他爹不放心把宝贝孙女交托给外人罢了。
  说到底,还得是他这个亲叔父才最可靠。
  三娘可不知晓他们一个两个在较什么劲,对她来说就是许多小伙伴们一起出门,热闹!
  一行人虽不知道哪儿有医馆,不过每到一坊三娘便积极地找人问路,三两下就从本坊居民嘴里知晓医馆往哪儿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