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重生北魏末年> 第322章

第322章

  尚书省六部中,只有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管理的兵部,并未有专门的考试门类,以供选才,高澄属意从经典科、算术科之中录取官吏。
  经典科掌武官选用,算术科掌兵籍、兵械管理。
  当高澄将自己所缝合的科举制与一众亲信阐明后,众人都惊异于他的缜密,谁也不清楚高澄究竟暗中规划了多久。
  也了解了他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度的决心。
  “诚如世子所言,下官愿效犬马之劳。”
  侍中高隆之当先表示支持。
  高澄对这位欺君大恶人寄予厚望,工事科京试主考,非他莫属,毕竟是被奉为‘冶炼老祖’的人物,监造冶铁炉、增筑邺城、建造堤坝、修建水碾这都是高隆之在历史上的功绩。
  工科一道,放眼当下,他是最顶尖的存在。
  张师齐等寒门出身的幕僚也纷纷跟随高隆之表态。
  李元忠等人在了解了高澄的决心后,也没有强行反对,毕竟寒门学子在与士族子弟的竞争中,还是会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例如教育的不公。
  但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高澄不可能做出规定,让录取名额由士族与寒门对半劈。
  坚持按才选用,不论出身,在这个时代已经是最大的公平。
  统一了内部的意见,高澄也算长出一口气。
  他原本打算真有人亲信要抱守九品中正制,便将其驱逐出洛阳。
  思想跟不上高澄的步伐,注定是要被淘汰。
  议定之后,高澄遣散一众亲信,开始做创立科举制的最后准备。
  而众人才出了中书省,士族高门之人如李元忠、崔昂等就迫不急待回府写信,寄往河北。
  告知族人,高澄欲兴科举的意图,让家族子弟早做准备。
  看,哪有绝对的公平,这些士族门阀子弟消息灵通,连备考都要比寒门学子更快。
  但是高澄也无法阻止他们寄送家书。
  太昌六年(537年),四月初三。
  三公九卿制度并废除的余波未平,受命主持变法维新的大将军高澄又有动作,他命人往河南、河北各处地方张贴布告,让天下人评议九品官人法,尤其是其中的中正制度。
  明确告诫各地州县长官,不许以言归罪。
  这一举动,也彻底引燃了寒门学子们多年来遭受不公待遇的委屈,他们迸发出极高的热情,不止在街头巷尾痛陈九品中正制的不公与弊端,更是往洛阳寄去书信,希望高澄能够听见他们的声音。
  高澄暂时不知道各地州郡的态度,但是洛阳及周边已经吵翻了天,但大体而言还是抨击九品中正制的声音居多。
  也是高澄为科举造势而掀起的这场大议论,其参与对象所决定,若仅局限于朝堂,毫无疑问,维护九品中正制,还是会占据主流。
  当参与者不局限于既得利益者,反对的声音注定是要更大,毕竟既得利益者,终究是少数。
  地方的舆论,尤其是最关心的河北舆论还未传回,但高澄这时候已经无心挂念政务。
  四月十二,渤海王府。
  撕心裂肺的惨叫声响彻后院。
  第一百九十五章 初为人父
  高澄在屋外焦急地踱步,目光始终不肯离了那扇门。
  奔波忙碌,多年辛苦,如今的他将为人父,听着屋里的惨叫声,高澄恨不得代尔朱英娥受了这份苦。
  四女中,宋娘最先确认身孕,但首先经历分娩之苦的,却是晚了两天的尔朱英娥。
  正焦头烂额的时候,又有婢女急匆匆跑来报信。
  “世子!宋夫人要生了!”
  高澄闻言,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该走还是该留。
  犹豫许久,高澄对陪着他等在院里的一众弟弟道:
  “我过去看望,你们在这守着,有了消息立即赶来告我。”
  三弟高浚年纪虽小,却很有主见的一口应下:
  “大兄,你快去吧,这儿我们会守着的。”
  其余人也是满口答应,就连十二岁的高洋也在点头。
  高澄又在尔朱英娥的门外站了一会,一咬牙,终于转身去了宋娘的院里。
  宋娘院里同样是火急火燎的情况,由于四女是几天内接连确诊喜脉,高澄为预防她们同时生产,特意找了四个稳婆,都是洛阳城里经验丰富的老手。
  所幸没有白担这份心,居然还真碰上了这种事。
  高澄听着宋娘痛彻心扉的哭喊声,心如刀绞,他忍不住喊道:
  “莫要怕!我就在屋外陪着你!孩子生下来,痛就过去了。”
  这番安慰他先前也有对尔朱英娥说过。
  有没有用,他也没把握。
  等在宋娘院里,心里也没把尔朱英娥落下,不断让亲随来回传递消息。
  整整煎熬了两个时辰,宋娘的哭喊声都弱了下来,精神高度紧张的高澄同样是身心俱疲。
  古代生产的危险,高澄也有所了解,不可能如现代一般,顺产生不下来,可以随时剖腹产。
  在这个医学不发达的年代,很容易因难产闹出一尸两命。
  高澄之所以选择守着宋氏,正因为她是第一胎,最是危险。
  尔朱英娥曾诞下过一名婴孩,相对而言,要安全一些。
  但尔朱英娥那边迟迟不能传来消息,也让高澄把心揪起来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