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汉世祖> 汉世祖 第441节

汉世祖 第441节

  入城之后,对于王璘一干人等,马全义等人还是表现出了礼待,对他们的义举表示高度肯定。尤其是对王璘的经历,很是赞扬,说他为报父仇,挺剑杀胡,是两义并举。
  不过,这显然只是表面现象。如果王璘真有复仇之心,怎么会当了契丹二十年的顺臣,替其为官做将,即便早年迫其势大,无奈臣服,但当年赵延寿举旗于幽州,燕地军民豪杰响应无数,当时为什么不带着人追随,同契丹人作战。
  究其原因,还在于此番,大汉来势汹汹,兵雄势大。并且,王璘是那些汉族军事地主中,比较落魄的那种,混了二十年也才区区一县之统军,与韩氏、耿氏等辽国的顶级汉人家族相比,完全没有可比性。
  再加上,同为汉人,从感情上而言,也亲近些,当然,这是最次要的原因,时机适当之时,拿出来用用罢了。
  简陋的衙堂前,十几名伪军军官狼狈地站着,垂头丧气的,周边由数十名精锐汉卒侍立着,马全义、李汉琼、马仁瑀三名将领则站在台阶上,打量着这些汉族军官。
  素有侠气的马仁瑀,盯着他们,语气愤愤:“你们这些人,入辽已久,与契丹人为奴为婢,给辽国纳粮,为其作战,可还会说汉话?”
  马仁瑀气势凌人,令人不敢侧目,其中一名领头的军官,主动出列,拱着手,底气不足,应道:“将军,我们也是汉家儿郎,自然会说国语。”
  “呵!”马仁瑀嗤笑道:“我还以为,你们现在只会说契丹语言了!”
  马仁瑀岁不过26,但从军已有十二三载,久经沙场,战功卓著,如今已官至龙捷军厢将,青年骁将,就像一把锋芒毕露的宝剑,锐气难当。这些降将也多见过马仁瑀跃马纵横,杀人如麻的英姿,是故听其怒言,多显惴惴。
  信安军使李汉琼也开口了,表情凛然严肃,言简意赅,语气严厉:“既为汉人,为何不提刀杀胡,反而助其为虐,对抗王师?”
  面对这等问罪,领头的军官,叹道:“我等皆属遗弃之人,身家性命为人所制,如弓矢操于人手,无可奈何啊!”
  “如尔等这般,跟随胡虏,肆虐幽燕,戮杀汉民,本当罪死!”马全义上前一步,虎目神采慑人,朗声道:“念尔等身不由己,或免一死。今有圣天子,为雪汉家二十年之耻,兴师伐辽,提兵百万,北上击贼,必欲收复关山,破亡其军。诏下之日,三军将士,欢呼踊跃,燕赵豪杰,慷慨影从,四方志士,无不昂首北望,殷殷以盼王师告捷。
  天军之来,如泰山压卵,势若洪流,汉家儿郎振奋武功,胡人犹能猖獗几时?你们这些旧地遗民,不趁早改旗易帜,改邪归正,弃辽归汉,难道还欲为契丹人卖命,至死无葬身之所的境地吗?”
  马全义这番话,实则已经给这些汉族军官指出了明路,只有归顺大汉,并戴罪立功,才有活路。而这些汉族军官,当然领会到了,当即拜倒,表示愿意弃暗投明,重归大汉,为汉军效力。
  马全义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当即安排他们回俘虏营,劝告伪军,安抚军心,勉以归诚之意。并赠医施药,调拨一部分粮食与他们,同时把军中的几名宣慰郎官遣入其营,进行思想改造。
  “马将军,这些俘虏,能相信吗?”处理好收降事宜,三名汉将于堂间议事,马仁瑀不由问道,言语中表示怀疑。
  “小马将军有何看法?”
  在大汉军中,马仁瑀“小马将军”的名号已经闯出来了,又有马全义这个老马在,是故被这样称呼,马仁瑀倒也没觉得被小看。
  迎着马全义的目光,马仁瑀说道:“这些降军虽属汉人,但终究长期在契丹治下,多受胡风影响,且其家小仍在辽军治下,今虽战败受俘,若说他们因此而归心,为大汉尽忠,我不信!”
  闻之,马全义不由笑道:“小马将军不仅英勇善战,胆略过人,还颇有见识啊!”
  在边上,李汉琼则保持着他的麻木脸,声音从容得有些冷淡,道:“既然投降了,可就由不得他们了。对这些俘虏,可区别对待,滦平营籍的人,可收容入军,补充损失,日后东进,可为先驱。至于辽东籍者,暂作劳役安排。”
  李汉琼也是这些年,汉军中的后起之秀,如今也才三十出头,身体强健魁梧,气力惊人,骁果菁英,为人严肃,性格麻木而刚强,极为善战。
  看着李汉琼漠然的神情情,马全义有些感慨,说句大不敬的话,这性格表现,有些像少年期的乾祐皇帝。
  马全义则道:“陛下曾说过,辽国治下,有几十万的汉人,如能引其反正,复为大汉效力,于辽国而言,就是极大的打击。此次,我们收降虽只这千五百人,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只要善加处置,所起的效果,将难以估量。
  有这些人做榜样,此后作战,契丹人不敢全信属下汉卒,而汉卒也不会再拼死为其效力。似王璘这样的本地豪强,就是明证,辽国诸族之间,人心终究难齐啊!”
  勇猛固然是马全义一直以来的素质,但除此之外,他还会动脑,早年追随刘承祐,屡屡在军略上出言画策,从那时候起,刘承祐就知道,这是个可塑性很强的将领。
  而在常年戍防永清的过程中,他的领导、决断能力,都锻炼出来了,并且也具备了不俗的大局观与战略眼光。此番北伐,大汉的统帅阵容足够豪华,但真正豪华的,还是这些作为统兵中坚的将领,诸军之中,名将堆集,对于刘承祐而言,实在场富裕仗,完全不愁无人可用。
  听其言,马仁瑀若有所思。另外一边,李汉琼则沉声说了句:“倘若因为这些人的投降,辽国把他们的家人闻罪抑或杀害,那也不怕他们再生异心!”
  闻之,二马都不禁侧目,注意到李汉琼那如坚冰一般不化的表情,都不由感到少许的寒意,此人确实狠。事实上,从李汉琼的话里就能反应出,对那些伪军,可操作的手段还有很多。
  而对那些伪军而言,在辽是身不由己,在汉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处境,注定尴尬,除非汉辽之间,彻底分出个结果。
  不过,马全义没有就李汉琼的话深入思考的意思,从其本心,不愿意耍什么阴谋。想了想,说道:“我们议一议下一步动向吧!”
  “马将军直接说吧!”李汉琼又简洁有力地应道。
  很明显,在场的三名汉将,以马全义为主。不提他与皇帝的关系,哪怕仅凭资历,他都足以压服另外两人。
  马全义也不故作谦辞,蛇无头不行,何况军队,自然该当仁不让,负起责任来。略加考虑,马全义说道:“大军北上后,辽军全面收缩防御,我们奉命东来追击,本欲寻求歼东路辽军一部,却不料阵斩高模翰。
  东路辽军,本以汉人、奚人、渤海人为主,经石城一战后,辽军损失惨重,军心动荡,士气低落。我有意暂时驻军于此休整,并请命行营,东进攻击滦平营三州,将卢龙地区拿下,封锁榆关,将辽军彻底割裂开来。若能寻机通过榆关道,进攻辽东地区,那将对辽军造成更加重大的打击!”
  听完马全义的想法,马仁瑀露出跃跃欲试的表情,这是分兵之策,而在偏师之中,则是建功立业的好时机,当即表示赞同。
  李汉琼则道:“如今我们三支军队加起来,尚且不足7000步骑,即便加上俘虏,也不满万,兵力过于薄弱了,足守不足攻。东路辽军虽败,但在兵力上仍胜过我军,且难料其是否有后续援兵。想要完成攻略目标,需要增兵,稳固粮道,保证粮食军械的供给!”
  “李将军所言甚是!”对于李汉琼的见解,马全义表示完全认同,看着二人,拿出一份军报,说道;“我欲上书行营,请示陈留王,二位可愿与我一同署名?”
  马仁瑀当即颔首,李汉琼则伸出手:“笔来!”
  第222章 銮驾临幽州
  乾祐十一年九月初九,踩着九月上旬的尾巴,花费了约二十日的时间,水陆并进,几经周转,幽州在望。从东京出发的时候,御营只有三万人,一路北上,等过固安县后,已膨胀至八万之众。
  其中,除了安审琦留在永清等候御驾的两万河北州兵,便是数万乡勇民夫以及转运的军需物资。已经进入九月,冬季也不远了,冬衣、冬鞋以及御寒的物资,后方在生产,朝廷在筹措转运。
  事实上,此次北伐,大汉这边是做好了长期作战的打算的,就体现在各类军需物资的准备上。
  过巨马河之后,刘承祐是舍舟登岸,所有的船只,都用来转运辎重,也顺便让那些在船上待腻了的将士们接接地气,调整军容,恢复精神。
  御驾,自然是在众星拱月之间,再往北,可就是汉辽双方的直接碰撞区域了,再没有比皇帝安危更重要的事情了,是以,作为都部署的赵匡胤御下也越来越严。
  空间开阔的銮驾内,摆着叠叠奏章,除了来自东京的少量要务之外,都是这段时间与辽军作战形势汇报、诸军的战果以及一些燕军、燕民的情况。
  “马全义却也不负我的期望!”平静的面容间,刘承祐嘴角微微勾起。
  前后长达数十日的对辽厮杀中,汉军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作战功臣,其中马全义算是战果最大的了。当然,刘承祐关注他,也因为这是自己的故人,虽有言说,指挥作战,忌讳远近亲疏,刘承祐也在大局上尽量保持公平。
  然而,若没有嫡系故旧,维持上下尊卑,如何掌控大军,只需做到赏罚分明,那么别的人只会因为皇帝的优宠而羡慕,甚至主动靠拢,积极表现。事实上,大汉军中,想成为下一个马全义、杨业、潘美的,可大有人在。
  不过,刘承祐关注马全义,不只是因为他的战功,还在于他向东进攻并提出进取辽东的构想。经过30年的经营,渤海辽东、渤海,早成了辽国的纵深、粮仓。渤海,更是号称海东盛国,如果把战争蔓延至辽东,甚至收复之,那对于辽国的打击将是刻骨铭心的。
  但是,构想是个好构想,想要实现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一者,对于辽东、渤海故地的了解,大为不足,与中原割裂这么久,如今是什么情况,更是难以探得,城池、道路、民情,一概模糊,甚至于很多信息,都是通过一些古籍史册才知道的。
  二者,在东边,辽军的实力也不算弱,按照其兵籍制度,真被逼迫到一定份上,广征丁壮参战,也是正常的事。事实上,随着汉军的大规模北上,契丹国内,耶律璟已经在大动员了,其南北两部的诸契丹部族,都收到了征发令。
  三者,滦平营地区,或许能够拿下,但要打通辽西那条狭小走廊,也是个问题,其自榆关出击,进攻辽东,也是千里远征,如果再进取渤海故地,最终的路程还要倍之。兵少了不足攻,兵多了,这么长的路,后勤补给是个大问题,虽说有因粮于敌的说法,但那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
  至于通过海路进攻辽东,也只是提出了一个思路,具体能否实现还得看靖江军都指挥使郭廷渭及他属下的水军了。真当跨海运兵作战,是件容易的事,动动嘴皮子就行了?
  这些年,郭廷渭在莱州、密州训练水师,绘制海图,了解水文情况,规划安全路线,重心实则是放在南方的。对于北面,虽有兼顾,但真没有做太过细致的规划,当然,也是为了避免引起辽国的忌惮,使其获悉汉军的谋划,以致于莱州湾里的汉军水师,规模保持得很小,大头都在南边的密州。
  况且,水军顺利地在渤海湾对面登陆,在敌情并不明朗的条件下,想要有所建树也是不容易的。是故,刘承祐给郭廷渭的发兵诏书,明确指示他,宜从权变,不必强求,哪怕是为了将来积累经验都可以。
  事实上,只要水军那边,能对辽东起到一定的袭扰作用,刘承祐就已经满意了。
  “陛下,赵都帅遣人来报告,前方将至宛平,陈留王、燕王、行营将帅及幽州文武,已做好迎驾事宜!”在刘承祐思虑间,随行的张德钧在銮驾外通禀。
  没错,内侍又换成了张德钧,那孙延希在途中病了,但皇帝身边又不能没有使得顺手的内侍,于是发谕回东京,让张德钧到营前伺候。对此,张德钧也是很积极。
  闻之,刘承祐的思绪立刻就飘了回来,精神微微振,当即道:“朕知道了!通知赵匡胤,正常行进即可!”
  “是!”
  “陛下!”这个时候,有幸坐在銮驾内,替刘承祐拟着诏文的张洎开口了。
  “嗯?拟好了?”刘承祐问道。
  张洎颔首,恭恭敬敬地将文墨未干的诏文给他过目,这是一封《劝将士振奋挺进痛击契丹诏》。刘承祐看了看,却摇摇头,说:“辞藻太华丽,矫饰太多,寓意太深刻,给一些将校,他们都不一定听得懂,而况于普通士卒!”
  “重写,除了要鼓舞士气、激发豪情之外,还要粗俗易懂,越俗越好!”看着张洎有些尴尬的表情,刘承祐笑了:“让你这个大才子,写一篇粗鄙文章,是不是难为你了,有辱斯文?”
  听这话,张洎哪敢点头,当即道:“陛下言重了!是臣迂腐了,既然是写给北伐将士的,若将士们都听不懂,纵使锦绣文章,失其本意,又有何用?”
  看着张洎,对他的这个觉悟力,刘承祐还是挺满意的。事实上,如果刘承祐能有文采,这篇诏文他会选择亲书。这些年,由刘承祐亲自所拟的诏书也不少的,但大部分都是行政令文,干巴巴的,有的甚至言语还不通顺,暗地里还是丢了不少面子的。
  事实证明,皇帝是需要几支好笔杆子的,尤其是能够正确领会自己的意思,并用行云流水的辞藻,将它记录下发转达,这样的人,也是挺难得的。
  这些年,刘承祐也经历了不少人,陶谷、王溥、王著、李昉、赵曮、赵普,最得刘承祐心的是赵曮,可惜英年早逝了,后来是赵普,还在成都,至于这个张洎,勉强合格,就是性格有些缺陷,心胸不够开阔。
  张洎没有重拟诏文,而是重新行礼,唤了声:“陛下!”
  “怎么,你有话说?”刘承祐略带好奇地看向他。
  张洎郑重地说道:“陛下,到了幽州,还请陛下稳居坚城,以督诸军,万勿再向北涉险了!”
  闻之,刘承祐眉头一扬,道:“你也管起朕的行止来了?”
  此番,从亲征决议到行军北上,刘承祐是不停地被劝谏,对于求稳的一些官员而言,他最好待在大名府,展示亲征的意思即可。即便北上了,留在三关也好,到幽州,乃至上前线,确实是有不小风险的事……
  “臣不敢!”张洎可没有以直邀宠的习惯,赶忙解释道:“只是两国大战,数十万军队交锋,兵凶战险,陛下身系天下安危,不可不慎!”
  “你也说了,朕在大军之中,何虑不测?如说危险,自河东起兵之后,朕经历的危险,又可曾少过?缩首城中,就策完全了吗?”刘承祐盯着张洎,驳斥了一通,忽然说道:“卿是文人,怕上战场,也是可以理解的!”
  听刘承祐这么说,张洎当即不乐意了,有些激动道:“臣虽一儒士,不能挺剑杀敌,却也有一腔报国热血,他日若在战场,臣必挡于陛下面前!”
  张洎是没法不激动,不争,若是承认乃至默认了皇帝的话,那印象分可就大减了,可影响仕途,涉及到切身利益,张洎表现得还是很机敏的。
  果然,听他这番表态,刘承祐笑了笑。
  “陛下,臣近来还听闻……”
  看他有些犹豫,刘承祐一摆手:“有话直说,既然开了头,何必在朕面前遮遮掩掩!”
  闻言,张洎也就开口了:“外界有传言,说陈留王是北伐行营都部署,统领几十万大军,其子又是御前班直,拱卫陛下的安全……”
  “你今天的话有些多啊!”对其进言,刘承祐回了这么一句。
  张洎立刻说声,请道:“臣多嘴了,请陛下见谅!”
  此次,赵匡胤为御营都部署,安守忠是宿卫将军,如果对这父子两有什么疑虑,那还不至于,尤其安守忠,从18岁起就到刘承祐身边听用了,这8、9年下来,感情也深了。当然,皇帝是从不轻易讲感情的……
  宛平,以安审琦、赵匡赞为首,数万人肃立迎候于此,用良将如云、士卒如林来形容,是一点不为过的。虽然刘承祐一直在提倡缩减简化各类流程,然而打他心里,还是很享受这种众心捧月、万众臣服的感觉,这等场面足以满足他的虚荣欲。
  “万岁!”
  “万岁!”
  銮驾还未停下,万岁的呼声已然爆发开来,并逐渐向四周扩散,暂驻于幽州城内外的二十万军众也是闻声而呼,包括城内的士民,都有凑热闹的。几十万人齐声呐喊两个字,所造成的声势,震撼苍穹,直插云霄。
  在万众呼声中,刘承祐走出了銮驾,站在御夫前,抬眼望,除了乌压压的迎候队伍外,便是北边那座雄伟的城池。
  十多年了,这还是他第一次履足此境。幽州,这座无数次让他魂牵梦萦的城池,今日终于得窥其貌。
  第223章 安抚人心
  幽州城,已然成为一座庞大的军事基地,参与北伐的内外军队、辅卒、民夫,多集中于此,幽州城内外,已然驻扎了19万了汉燕联军,若加上跟随刘承祐御驾北来的8万之众,则有近27万人。
  30万众庞大军队,所构成的规模,足以令天地色变,内外驻防,沟垒连营,周围足有六十里。除了人多,还有物资多,如此规模的军民,人吃马嚼,每日的消耗都是海量的,自从辽军的袭扰策略被掐灭,防御北缩之后,大量的粮食、军械、草料、被服,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幽州。运河之上,只要天气良好,舟船不歇。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