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汉世祖> 汉世祖 第690节

汉世祖 第690节

  陛下或许不知,韩德让虽是汉臣,但辽主十分信任他,并且此人,也是辽廷诸臣中,极具见识与能力的人,有其辅佐,辽主最终的抉择,可想而知!”
  闻言,刘皇帝沉吟几许,终是轻轻一叹:“若辽主真有其志,那朕就更加不能放过了!他想学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但朕可不是夫差!”
  “陛下英明远略,汉师所向无敌,契丹纵然远遁,臣坚信终将臣服在大汉铁蹄之下!”迟疑了下,萧思温再度吹捧。
  “不过,真有那么一日,那这契丹,可就真被打回游牧政权了!”刘皇帝又不由调侃道。
  当日,刘皇帝同萧思温聊了很多,后来甚至把赵普等军政重臣叫来,一并听取萧思温对于辽国内情的汇报。并且,当场封萧思温为内阁学士,待诏宫门,以示恩遇,随时召见听取意见。
  而不久后,随着辽国更多的消息传来,也证明了,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偏离萧思温的那些意见与预测。
  辽国那边,果然紧锣密鼓,调兵遣将,对漠北进行一次强力的平叛行动,同时,辽上京那边,也随之而动,辽主耶律贤迁都了,脱离宫室,重归殿帐,远遁漠北。
  第388章 考制利弊
  八月秋高,这实在是个丰收的季节,就连西京城内都隐约弥漫着新鲜稻麦香气。而对于那些京参与今秋恩科会考的学子们而言,在经过了辛苦艰难的考试之后,也迎来了收获的阶段。
  此番制考自八月一日始,三日毕,共计三日,拢共有三千余名士子参考,而朝廷所录人数,不足两百五十人。而倘若刨除经、史、法、医、农这样专业科目之外,属进士科的人员,也只录一百八十五人,比起朝廷常考,所录人数已然超过了。
  除了乾祐早期,朝廷缺乏人才,刘皇帝对人才的考察延揽也是如饥似渴的,那时候大汉朝廷是打开录用之门,对有学之士录取的门槛与要求也放得很底。
  但那终究是时代环境造成的,也是时代给予开国初年天下读书人的一种机遇与福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逐渐兴旺强盛,一统天下的进程也逐步完成,朝廷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再那么稀缺,这科考的难度以及录用的门槛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在过去十年内,朝廷每次会考,进士科所录人员,平均人数也就一百四十人,这可是三年为期的。再加上刘皇帝提倡的“经世致用”,对学子的实务能力也有一定要求,这就更增加了士子们考取的难度。
  可以说,最近十年来,大汉的进士是十分值钱的,没有背景、才识不足、能力不够,都是难以通过的。
  也正是如此,反而吸引得更多的学子士人按照朝廷科考制度、选材办法,努力修习,想要闯过这道坎,跃一跃龙门,跃过了,那便是海阔天空,未来可期。
  此番,因为北伐之故,当年的春闱是要延期的,对于大汉苦心学习的那些士人们,也确实是个打击。也可想而知,此番恩科的意义,再加上所录人数,重点也就在那个“恩”字上,刘皇帝对天下士林的额外施恩。
  朝廷用政,倡导的是文武并用,阴阳相济,因此,当下的大汉政治环境是相对平衡的。刘皇帝没有大肆地抬高文人的地位,以求以文制武,但时代浪潮在滚滚向前,随着国家的安治,帝国也不可避免地走向文治,文人文臣地位的提升,也是一个难以阻挡的趋势。
  因此,这些年大汉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是可观的,再加上刘皇帝在上边施加平衡手段,士族官僚阶层的壮大也越发明显。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天下的士人,自然也就感受到真正的春天了。同时,科考也几乎是普通士人学子入仕为官最重要也相对公平的一条途径,即便没到十年寒窗为求高中的程度,但选择这条路的人,仍旧不可胜数。
  对于文化事业,刘皇帝还是表现了一定重视的,自京师以下,各地道州府县,都设有官学,同时私学、书院,也有极大的进步发展,这些都是朝廷人才选拔的源泉,也是士族官僚壮大的基础。
  不过,即便如此,当下大汉朝廷中,占据主导力量的,仍旧是那些贵族官僚。刘皇帝封了多少贵族,将他们的地位抬得有多高,就代表着他们对于大汉帝国的影响有多大。
  可以说,大汉上下军政要职,半数由开国功臣贵族及其子孙后代所占据,剩下一半,还有两到三成与贵族集团有关,余者才真正属于逐渐壮大的士族官僚。
  因此,贵族阶层整体的庞大,还是引起了刘皇帝的不安,也就是这个阶层并非铁板一块,各有山头,各有派别,这才没有引起刘皇帝过于猜忌。
  即便如此,那些隐隐的压制手段,也似有似无地笼罩在大汉贵族们的头顶,而最温水煮青蛙,也最有效的措施,自然是扶持士族官僚了。
  科考,便是最重要的一种手段,此番恩科,以及加大士人的录取人数,就可窥探刘皇帝心机一二。而赵普,算是比较能揣摩圣意的,他这个庶族官僚之首,对于科考也同样重视。
  赵普在执政这几年中,打压了一些人,也提拔了一些人,但与庞大的贵族集团相比,仍旧相形见绌。因而,通过科举,遴选培养一些人才,赵普也分外积极。
  刘皇帝还特意让赵普作为此次恩科的主考官,这一批录用的士人,也都可算他的门生,刘皇帝抬举之意,甚浓。而通过此番恩科所录名单来看,属于庶族士人的比例,比起从前,有了显著的提升。
  贡院门侧的影壁上,大红的榜单牢牢地贴着,与考士子蜂拥围观,反应热烈,这些看起来文质彬彬的读书人们,在这种影响自己一生的事情上,爆发出了极其庞大的能量,倒把负责维持秩序的职吏与差官累得满头大汗。
  皇榜之上,一个个鲜活的名字整齐地排列着,结果揭示后,反应也是不一而足,落榜者黯然神伤,高中者欣喜若狂,悲喜交加的场面也彰显着当下大汉科考入仕的不易。
  为了表示对于这一批士人的重视,也为展现刘皇帝对科举的态度,此番殿试,刘皇帝特意选在乾元大殿,这还是迁都以来的第一次,过去都是在政事堂所在的广政殿进行的。
  经过刘皇帝亲自拍板,开宝九年的新科状元,钦点一名叫吕蒙正的士子。而吕蒙正,也是当下大汉科举选才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
  他并不是一般寒门庶民,虽非贵族,却也出身官宦,其父吕龟图官居汝州知府,二十年曾担任过起居郎,算是御前走出去的官僚。
  同时,吕蒙正也非一心读书的书生,年纪已近二十八,但已有好几年在衙门为吏的履历,是边读书、边充能的典范。
  也正因为有为吏处事的经验,他做出的策论文章,方显见识,也更容易冒头,为人瞩目,得以入刘皇帝的眼。
  过去,朝廷选才,不乏弱冠之龄的青年俊才,如今,没点阅历见识,是很难的,而吕蒙正这个状元,就当下的情况而言,已然算年轻的了。
  科考选材,选的终究是官,只要通过了,大部分人都是要为官治政的。朝廷录士之后,有观政制度,但是许多高中的进士,在参考前,就已然经历过吏职的锻炼了,进士吏能的培养,已然在科考之前。
  不得不说,这样的制度办法,对于朝廷选取有用的人才,是高效的,因为凡是通过考核的,都有一定的基础,没有的,也能展现出极高的能识。
  但同样的,也使得科举的门槛空前拔高,毕竟大汉读书人千千万万,但在参考之前,能有充分的吏职实务能力锻炼的,终究是少数。
  不是所有人,都像吕蒙正这般,有个不错的出身,有机会有资源去获取一般学子难以得到的锻炼。
  因此,刘皇帝不想朝廷科考,考出一些只知经史子集,而匮乏经世致用的书生文人,但同样的,这样的选材办法下,也使得读书致仕的难度大大提高,让天下诸多读书人上进的途径越发狭窄。
  到开宝九年,那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及第天下知的情况,基本没有,那情况几乎属于一种童话了。而可以想见,在未来,会越来越严重。
  可以说,当下的大汉科举制度,对于普天之下,大部分的普通读书人,并不那么友好。刘皇帝有意扶持官僚阶层,用以平衡贵族阶层,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未来官僚阶层同样会产生固化。
  当然,也不全然弊端,至少,朝廷在选材任用上,会更加实用,也更具培养价值。同时,也逼得一些读书人,去选择史、法、算、农、医这些专学之科。
  进士科,是为朝廷选拔为政官员的,要求高,需要士人能力更加全面,其余专科则不然,这也是大汉科考的一种特色了。
  第389章 宫廷秘闻
  随着大汉新一届状元桂冠名归吕蒙正,也意味着开宝九年恩科的落幕,而紧随其后,中秋之前,大汉开国以来第一任武状元,也要诞生了。
  文举动静很大,八方学子会京师,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声势很足,再加上朝廷的重视,在考试资源上有所倾斜,引人津津乐道。
  朝廷贡举从乾祐元年开始,就在不断地完善各项制度,到如今已是十分完善,因此不论此番恩科筹备有多匆忙,有多特殊,都能保证进程的顺利。
  武举则不然,由于缺乏参考,很多事项都是从无到有进行筹备的,连考制流程、考生选拔办法都是在一种紧锣密鼓的节奏中研讨确认。
  比起文举,开考时间更早,结束得晚,前后持续整整十日,文试在其中所占比重,仅有三成,除了兵法、策论、战例研究,更有骑射、格斗、体能等个人素质考核,以及实际的训练、指挥检验。
  经过这样一番高规格、高要求、高强度的比试之后,方才决出此番武举进士的名单。参考者,总计有三百九十六人,却只录取二十人,基本做到二十取一。
  而考生的来源,也有不小的限制,基本从军功贵族子弟、内外诸军的基层军官以及有军功殊荣的官兵中挑选,这也是军事人才选拔的局限性,远不如文举那般来源广泛。武举考试的门槛,也明显要更大,这也源于军队的特殊性以及大汉军队现状因素。
  至于摆个擂台,让精勇壮士去比武论艺,或许仅存在于演义之中,那样选出来的也只是些勇夫,而在军队之中,个人勇武固然重要,但想要往上爬,可就不容易了。
  朝廷要选的,还是懂兵略,有培养潜力的将校之材,勇力,那是在参军入伍期间就需要考核的,若是放到朝廷武举中,则实在上不得台面。
  在如今的大汉,当兵能吃粮,足军饷,有出路,但上限比起科举一途还要狭窄,军队上层的资源,也大部分都被贵族们所占据。
  同文举不一样的是,武举状元并非由刘皇帝考核后钦点,而是让武举考官们商讨公推,刘皇帝最后起一个拍板的作用。而此番负责考核的考官团体,则是由枢密院、兵部以及禁军三衙的高官将臣们组成,潘美、石守信、王彦超都在其中,阵容不可谓不豪华。
  ……
  随着秋意愈浓,气候转凉,垂拱殿的装饰也随着天气的变化进行改变,地上铺上了一层轻薄的羊毛毯,轻纱帘幕也换了,门窗上也糊上了一层纸张,以免凉风侵袭。
  舒适暖和的环境中,刘皇帝以一个瑟缩的姿态侧卧在御榻上,小周妃伺候在旁,姿态优雅地沏制茶水,随着她的动作,殿内的空气都被浓郁的茶香所覆盖。
  比起刘皇帝逐渐显露的老态,小周妃正值青春年华,花季一般的年龄,有如蓓蕾初放,不过再是娇艳活力,也被刘皇帝这老东西拱成了少妇。
  小周妃的样貌,自然是美丽的,精致的面容间,透着一种纯净,不可方物,一颦一笑,妩媚传神,十分动人。
  这样一朵娇花,被自己摘取了,收为禁脔,肆意享受,刘皇帝这心里,既有自矜自得,但有时,也有种惭愧心理,当然,只是一丝丝罢了。刘皇帝是何样的人,老牛吃嫩草也并不值一提,所谓的惭愧,也只是内心虚伪的表现罢了。
  “官家,您尝尝此茶!”小周将煮好的茶递给刘皇帝,清亮的眼眸注视着刘皇帝,如水的目光中隐含着期待。
  刘皇帝回之一笑,接过轻轻抿了一口,道:“此茶不错!当然,小周你烹茶的手艺,似乎又有精进了!”
  闻言,小周顿时展颜一笑,声音中都透着欣喜与愉悦:“官家夸奖了!官家喜欢便好!”
  茶自然是好茶,乃是产自福建的北苑贡茶,这还是沿袭自南唐宫廷的御茶,乃是大汉国内最顶级的贡茶了。
  南唐灭闽,以禁苑北苑使管理建州贡茶,刘皇帝平江南,则理所应当地将之全然消化,过去南唐君臣们享受的一些方物贡品,刘皇帝同样也在享用,这是属于胜利者的成果。
  甚至于,眼前眉目如画、花容月貌的后妃美人,都属于刘皇帝的战利品。
  哪怕时至如今,刘皇帝也没有太高的品茶功夫,他品茶也基本只停留在尝那个味道上,并且知道饮茶有益,至于其他,刘皇帝实在缺少一些情致与雅趣。
  因此,他对小周妃所言,也仅仅是为了夸奖一番,对于自己疼爱的嫔妃,威严之外,刘皇帝还是能够表现出一些温柔与耐心。
  “子雍,你也尝尝宜妃制的茶!”刘皇帝对喦脱事宜了一下,冲坐在殿中的张雍道。
  对此,张雍赶忙起身谢恩,哪怕常伴君侧,这样的荣宠,对于张雍而言,也属难得。如今的张雍,还不到四十岁,但已然有士林领袖之姿,在士人中威望不低,这便是待在皇帝身边的好处。
  “你今日来见朕,不只是给朕烹一壶茶水吧,有何事,尽可直言!”刘皇帝笑吟吟看着小周妃,目光除了疼爱,更有慈爱。
  闻言,小周嫩脸微红,白皙的面颊上透着些光泽,微低头,含羞带怯地应道:“瞒不过官家的眼睛!姐姐近来身体不好,卧病在榻,官家许久没去看过她了……”
  听其言,刘皇帝脸上的笑意逐渐消失了,眉头也略微皱起,说道:“有这回事?太医可曾看过,有病便治!”
  刘皇帝话里,似乎隐隐透着一丝无情,小周头又埋低几分,轻声道:“太医看过,也用过些调养药物补品,但不见好转,太医言,是心病。臣妾想,若陛下能去看望解决,或许有助于她恢复!”
  “呵呵!”刘皇帝淡淡一笑,打量着小周的目光带上了点玩味:“你倒是念姐妹之情,关怀淑妃,只是不知,她是否领你这个情?”
  小周眸子中出现了一抹波澜,愈显楚楚动人,声音也愈加低弱了,语气倒越发恳切道:“毕竟是臣妾姐姐,是我世上唯一的亲人了!还望官家,稍施怜悯,屈驾往淑华殿一趟……”
  “你都亲自上门了,就冲你这壶茶,朕也要给你几分面子啊!”刘皇帝终于再露笑容,调笑道:“朕要是不同意,可怕要落泪了,美人垂泪惹人怜,朕也是会心疼的!”
  “多谢官家!”此言落,小周也顾不得羞涩了,顿时笑靥如花,玉容像花朵一般绽开,更加动人了,若不是有外臣在,刘皇帝或许就要大快朵颐了。
  “抽时间,朕会走一趟了!”刘皇帝再安其心,忽然想到了什么,转向喦脱,语气不善:“刘晖在做什么?他娘身体不豫,是否前去侍孝,还需他姨娘来请朕,他不会还在府中饮酒作乐吧!”
  照例,皇子封爵之后,便移居宫外,七皇子刘晖也一样,刘皇帝虽然渐渐不喜其母,但对这个儿子的文才还是很欣赏了,特地赐了一座贵邸。
  对此问,喦脱哪里敢胡乱应答,一时不敢言语,还是宜妃解了他的围,劝慰道:“刘晖近些时日也有进宫侍奉尽孝,官家不要错怪他了!”
  刘皇帝表情这才恢复正常,波澜不惊,仿佛适才只是一种表演罢了。略加思吟,刘皇帝吩咐道:“高丽国贡献人参,给淑华殿送去,另外,传谕太医院,定要治好淑妃!”
  “是!”喦脱赶忙应道,心下也暗暗送了口气,这种时候,他也更希望听到刘皇帝吩咐事情,而不是询问一些不好回答的问题。
  而看向小周妃的目光,也更显柔和了,悠悠叹道:“还是你心善,同是姊妹,你们如今却这般生疏,也不知淑妃这心里究竟在想什么,我看呐,书读得多,也未必是好事!”
  刘皇帝这番话,在场最尴尬的人,莫过于张雍了,此刻甚至希望自己耳朵是聋的,这种宫廷逸事秘闻,可实在不适合他这个外臣听,心中紧张体现在行为上,那便是如坐针毡,坐立难安。
  第390章 武举选官定制
  大概是也觉自己有些失言了,刘皇帝迅速改口,轻抚了下小周的手,示意她暂时退下,皇帝要谈正事了。小周自是乖巧,起身盈盈一礼,便转身,扭着曼妙的身姿,踏着优雅的步伐到一边歇息,给刘皇帝君臣留足谈话的空间。
  刘皇帝收回落在小周娇臀上的目光,注意力再度集中到张雍呈上的这份奏章上,语调中带着慎重:“这便是武举筛选出的最终人员名单?”
  从刘皇帝的语气中不难看出,对于这份武举录取人员,似乎有些异议。见状,张雍起身禀道:“回陛下,奏呈上所录名单,皆是根据各项考核表现,严格筛选,经过考院诸公综合审定,方才取定这二十人。
  这二十人,皆是大汉军中精英,陛下若有疑问,兵部尚有诸考生所有的考试表现记录,随时可供查阅!”
  听张雍这么说,刘皇帝的神色稍缓,终是轻轻颔首,轻轻地叹息一声。说到底,他也并非真正在质疑这份名单,对于此次武举,刘皇帝还是很重视的,又是开国以来第一次,也没人敢在此事上做手脚,这点刘皇帝有十足的自信。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