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完结屋>书库>穿越>投资人生[重生]> 投资人生[重生]_分卷阅读_64

投资人生[重生]_分卷阅读_64

  谁能料到孟力生如今居然想把他拐上船,这真是……
  看着陈远鸣有些古怪的表情,燕教授也忍不住插嘴,“俞先生的能力真的非常出色,你也别整天惦记学习机的来源问题了,他能把一个公司从负债几百万变成年产值10亿,手腕不能说不强。学习机那边体制问题重重,他也早就萌生退意,这次我们甚至都没花多少钱就能说服他,完全还是飞燕的股份制和产业前景吸引了他。机会难得,可不能轻易放过了。”
  深深吸了口气,陈远鸣露出了丝苦笑,“这么一尊大佛,我怎么可能舍得丢下。只是除了10%股份外,他就没其他条件吗?”
  “这个……”孟力生摸了摸鼻子,“也不是没有。主要还是放在管理层面上的,比如建议我们这些创始人释出股份,留住那些技术精英,还有明确CEO年薪和分润制度什么,这种事情我们俩也不好单独做主,还是要跟你这个大老板商量下才好。”
  哈,陈远鸣在心底轻叹一声,着眼点不一样,所看到的果真就不一样。一个成功的公司,股份当然不可能全部捏在几个大佬手里,如何分配利益,让所有精英团队融入公司,拧成一股绳为公司效力,才是长久生存、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如今的中国能看到这点的实在屈指可数,这人加入简直就是个如虎添翼的强援啊。
  笑了笑,陈远鸣终于拢住了心神,坦然答道,“这个问题自然该摆上议程,只是事关飞燕发展,还要有个妥当章程才是。回头联系一下这位俞先生吧,我们不妨坐下来慢慢谈。”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整个飞燕公司的发展分成了三大块,一方面是以林学文为主的策划团队,根据各种各样的资料重新规划企业的发展路线,敲定公关、广告、销售、合作等等线路;一方面是以孟力生和燕乔森为主的建设团队,申请VCD播放器专利权、建设工厂厂房、继续主导MPEG格式研发;另一方面则是由陈远鸣居中协调的管理团队,开始接收人才,对企业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三线齐头并进,时间简直永远都不够用,一直忙到了8月底,才堪堪敲定了基本事宜。俞永安正式离开了学习机公司,带着自己的核心精英进入飞燕。孟力生和燕乔森相继卸下了管理职能,把重心放在了新产品研发上,俞永安则根据林学文重新完善的策划案,开始了管理运作。
  跟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俞永安这人没什么精英相,反而圆头圆脑,有一股子憨厚气质。但是实际一接触,就能发现他心中确有锦绣,不但理念超前,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度和敏感度也堪称一绝。在拿到林学文重新制定的策划案后,俞永安窝在办公室里整整研究了三天,三天后就跟林学文称兄道弟起来,钦佩之意溢于言表。
  林学文算是团队里除了陈远鸣最为年轻的一个,从来都是锋芒毕露,眼高于顶的模样。被俞永安这个老学长一缠,居然慢慢也有了点人样,两边团队的合作简直称得上化学反应,还是那种速燃型的,大陆方面的公关和战略发展转眼就有了点模样。
  趁这机会,陈远鸣也没浪费时间,直接跑到深圳转了一圈,通过赛格的销售网挖出了当时口碑最好的软盘制造商,是个浙江商人,名叫杜轩,手下有三条软盘生产线,从做纸盒外包装白手起家。不像其他人着重于降低成本,盲目扩大生产线,杜轩倒是建了一个小型研究团队,自行摸索软盘的改良,慢慢才在竞争激烈的华强北站稳了脚步。
  不过受限于资金规模,他的公司发展也缺乏真正的竞争力,虽然软盘口碑很好,但是产量一直保持在水平线上,没有显著提升。随着软盘业竞争的日趋白热化,这两年他也有点另谋出路的意思了。
  遇到这样一位心态良好的经营者,陈远鸣当然乐于把机会送给他试试。经过一番商议,最终由陈远鸣出资300万人民币,杜轩提供人力和管理团队,合资新建一个CD光盘厂。厂址设在汕头,技术研发则由最近并购的一家硅谷光盘研究室支持,陈远鸣占70%的股份。
  如今光盘业在国内也算不上冷门,毕竟港台的CD唱片业发展迅速,对于光盘的需求也在慢慢增大,只是光驱还没有在国内流行起来,光盘仍以CD唱片为主。而VCD说白了就是视频CD,在介质上和普通CD光盘没啥区别,所以投产起来就非常迅速。而关于光盘升级、革新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了。
  在确定了光盘厂能够迅速投产,且保证产品质量后,陈远鸣终于松了口气,把目光投向了距离深圳只有一河之隔的那个城市:香港。
  ☆、第五十六章
  和之前几次孤身行动不同,这次陈远鸣远赴香港带领的是一支真正的团队,由飞燕公司公关部、学文创意公司和广州艺申音像公司共同组成。
  其实在VCD发行上,还是遇到了一些波折的,目前国内影视发行多为录像带或者镭射光碟,音频则以磁带为主,同时具备CD灌制生产线的并不多见,更别提引进VCD灌制事宜,因而即便VCD影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利润,敢于涉足的公司依旧不多。这时国内的音像发行也以国营为主,罕少民营机构,对于吃惯皇粮的官老爷们而言,新鲜的螃蟹也未必都是佳肴。
  最终达成协议的只有两家公司,一是安徽本地的音像出版社,由于VCD是新兴产业,还有国家专利和世界第一的名头,地方政府对于飞燕公司的建设投产可谓开足了绿灯,本地资金无法参与到飞燕的投资上,自然就把精力转向了VCD影碟制造业,为此安徽音像出版社获得了大笔的政府扶持金,根据孟力生等人列出的要求,他们专门花大价钱引进了VCD灌装生产线,还配合林学文等人开始走上级路线,积极向跟各大制片厂、影业公司联系,协商优秀影片的VCD贩售权。
  这边的精力放在了国内,自然也有人把眼光放在了外面,另一家主动联系的就是广州音像出版社下属的艺申音像公司。和安徽方面的被动不同,广州这边对于VCD的前景十分看好,对于近在咫尺的香港电影业发展更是了如指掌,在听说飞燕有意进驻香港时,马上就派人赶了过来。于是经由广州方面的牵头,陈远鸣等人终于踏上了本次行程。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可是说是亚洲流行文化的中枢之一,更是内地看向世界的窗口。流行音乐、香港电影这两块金字招牌牢牢吸引住了尚在懵懂期的大陆娱乐业,也为后世点燃了一波造神热潮。
  不过1993年的香港电影界还远远未到被神话的年代,几大影视公司或萌芽或没落,知名导演们尚在更新换代的关卡,老一代的张彻、李翰祥、楚原已经进入垂暮之年,新一代的徐克、吴宇森、关锦鹏、王家卫等人则刚刚崭露头角。在九七回归的重压下,这群人创造出了一大批水准极佳的作品,也把香港武侠片推上了鼎盛。
  然而论资历、论影响力,目前香港影业的龙头还属嘉禾娱乐,自从1987年邵氏兄弟停止电影制作、1989年新艺城解体后,嘉禾面前再无敌手,实力和影响力如日中天,再加上李小龙、成龙这两位国际巨星的号召力,可谓香港功夫片的顶尖代表。早在1992年嘉禾的电影就已经以分账形式进入了大陆院线,也算是目前国内为民众所知最多的香港电影公司。
  按照艺申音像的意思,他们就应该从嘉禾入手,跟对方强强联手切入香港电影业的中枢,为飞燕营造出一个有利开局。但是这样的构想却不是陈远鸣和林学文的目标所在。
  在入港之前,陈远鸣就跟林学文讨论制定出了对于香港影业的发展远景,在这里他们不再是一个需要求人的角色,而是恰恰相反,成为真正的卖方市场。VCD业取代录像机业是任何有商业思维的人都能洞察到的事实,掌握着VCD的所有核心专利权,就意味着任何影视公司想出版VCD影碟,都离不开飞燕的支持。不与飞燕结盟,任何一张VCD碟片都需要支付给飞燕专利费,没有CSS密匙,VCD影碟就无法在影碟机上播放。
  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又有着港产片繁盛的巨大后盾,以及整个东南亚庞大的潜在市场,这时反而去找大公司恳求他们合作,那不叫折节相交,应该叫自投罗网、肥肉上门才对。精明如林学文怎么可能干出这种丢人现眼的事情。
  因此这次飞燕在香港将要进行的不是一场电影版权收购战,而是一场宣传战,一个愿者上钩的钓场。
  9月初,陈远鸣等人抵达香港,9月15日,通过香港当时最大的公关部门,飞燕公司在香港九龙召开了一个影业内部招待会。由于是大陆厂商举办的招待会,又压根没有明星们助阵点缀,这个酒会显得低调又安静,连狗仔队都无心光顾。但是到场的几乎囊括了当时各大影业的发行部门要员,含金量着实不低。
  在奢华的会场中央,高台上耸立着一座由电视屏幕构成的屏幕墙,一半连接着一台现在流行的索尼录像机,另一半则驳接了一台尚未上市的飞燕VCD原型机。等到与会人员全部落座后,大厅的灯光暗淡了下来,电视墙两边同时出现了一个画面。
  “飞燕VCD播放器,世界唯一。”
  随着这个声音,一个拍摄相当出色的商业宣传短片出现在屏幕上,详细介绍了飞燕VCD的来历,VCD本身的功能,目前领先时代的专利技术,以及专利权所属等等产品信息。巨大的电视墙里,每一台电视,每一个屏幕显示的画面效果、色彩质感都相差无几,根本不像是用两台不同的播放器进行放映。
  10分钟后,短片播放完毕,大厅内灯光重新亮起。飞燕新上任的公关部主任费安恒从容走上了主席台,用遥控器打开了两台播放器的仓门。
  “这个是索尼VHS录像带,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很熟悉了。”年轻人举起了左手,向众人展示手中的录像带,一口流利的粤语悦耳动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